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等 你 回 家 丁立梅 (1)陪一个父亲,去八百里外的...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等 你 回 家

丁立梅

(1)陪一个父亲,去八百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戒毒所坐落 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兴兴的。做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棵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2)一路之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他含辛茹苦养大他,为他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帮他娶了媳妇。那个不肖子,却被一帮狐朋狗友拖下水,去吸食毒品。他一辈子积攒的家业,几乎被他掏空了hellip;hellip;

(3)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担着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4)车子静静地,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也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地。开车的师傅说,到了。做父亲的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真的到了?一看表,快上午十点了。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按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十点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十五分钟的时间。办了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高高壮壮的年轻人,脸上也无欢喜也无悲。他看到父亲,嘴角稍稍牵了牵,像嘲讽。

(5)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掌上画着什么。在里头看着的,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是读懂她爱的密码的,从此,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一个中年人说话。里面的中年人,憔悴着一张脸,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来。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四周一眼,走到中年人那 里,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下来了。

(6)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到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7)探视的时间,快要过去了,管教干部已进来提醒。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时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戚容,他低 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的,看他,也黑了,也瘦了。

(8)他问我,你有纸笔吗?

(9)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给儿子看。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10)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个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字,那六个字是: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1)段中写道“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兴兴的”,可为什么“做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颗衰败的草”,如何理解?

3.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三段文字的作用。

4.仔细阅读第(5)段结尾处画线句,请你揣摩此时中年人的心理活动,展开合理想像,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文字。

5.联系全文,找出文中儿子的神态变化的语句,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6.联系题目,结合文章内容,猜测文章结尾父亲在纸上留下的是哪六个字,并分析父亲的言外之意。

 

1.本文主要叙述了“我”陪一个父亲去戒毒所探视并感化他儿子的故事。 2.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父亲的心低落得如一颗衰败的草”运用比喻手法,形象传神地突出了父亲深深的哀愁。 3.在内容上写出了父亲“恨铁不成钢”的酸楚,突出了“我”对父子见面情景担忧;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4.符合题意,想像合理,能写出中年人懊悔,自责并决心重新做人的心境即可。 5.(1)高高壮壮的年轻人,脸上也无欢喜也无悲。他看到父亲,嘴角稍稍牵子牵,像嘲讽;(2)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化,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3)原因:父亲的宽容,人间真情与爱心融化了儿子。(达意即可,2分) 6.儿子(孩子),等你回家;或我们等你回家。 言外之意是错误已经犯下了,儿子,我们不会丢下你,社会也不会抛弃你,只要你在里面好好改造,重新做人,我们会等你回家的。(达意即可,1分) 【解析】 1.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5.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苏州园林》相关语句,回答问题。

1.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里四个排比的句子的次序能不能任意调换?为什么?

2.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幽径悲剧》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天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1.“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2.(1)作为一种植物,古藤萝本是不会哭泣的,然而作者却说“听到古藤的哭泣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心目中,幽径这棵古藤是真、善、美的代表,从文段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一举而三役》,完成下列小题。

祥符①中,禁中火②,时丁晋公主营③复宫室,患取远土。公乃令凿通衢④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⑤汴水入堑,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注释】①祥符:宋真宗的年号。②禁中火 :皇宫失火。③主营:主管。④通衢:大路。

⑤决:疏通水道。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于堑中  _______         (2)取远土   ________

2.用“ / ” 给下面一句划分停顿。(划分两处)

时 丁 晋 公 主 营 复 宫 室

3.翻译句子。

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4.文中的丁晋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古诗鉴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______________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查看答案

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入的一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怨天尤人不仅是一种懦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者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幸运儿,必然要经历各种痛苦和挑战,而战胜一切困难的人首先必须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前提就是反省自身。

①不但掩盖了自己不能面对的现实     

②更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③还留下了将来可能重蹈覆辙的隐患   

④而不客观地责怪他人还会衍生出新的矛盾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④①③②  D.②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