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以下文章片段,根据要求写作。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

阅读以下文章片段,根据要求写作。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着我:“孩子,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上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的?”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呢?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则不少于16行。

 

例文 走弯路,奔成功 雄鹰搏击长空,方显生命的壮丽;鱼儿游弋水底,方显生命的自由;骏马驰骋草原,方显生命的不羁;而我们在非走不可的弯路上成长,方显生命的珍贵。 每个人的脚下并不都是一条落英缤纷的路,我们要披荆斩棘,历经坎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回眸处,我们弯曲的成长路上也会开出淡淡的花儿,这些花儿会见证我们成长途中所经历的磨难,所走过的非走不可的弯路。在摔跟斗、碰壁走过一段非走不可的弯路后,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更快地走向成功。 回首历史长河,哪一个名人不曾走过非走不可的弯路?而在一段非走不可的弯路后,我看见了他们不一般的成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举一杯清酒独饮,官场的钩心斗角、阿谀奉承使他成了与政坛格格不入的人,他四处漂泊,历经坎坷,可这一段非走不可的弯路,却让他成了文坛的宠儿。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激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励着他昂扬的斗志。在人生非走不可的弯路上,他创造了文学上的辉煌!假如没有这段非走不可的弯路,我们能看到诗坛上自信、洒脱的诗仙吗?这一段非走不可的弯路,让李白更自信,更豁达,在中国文学上留下了永恒的烙印。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吟着词在失落中悔恨。曾经的奢靡,曾经的辉煌,刹那间烟消云散,留下他一人独自叹息。在历经磨难后,他逐渐懂得了人生的辛酸。不止一次,他低吟“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那是怎样的感伤啊!走过这一段对于李煜来说非走不可的弯路,才使他如此成熟。倘若没有走过这一段非走不可的弯路,他仍是那个不知人间疾苦的君王,又怎能知道人生的无奈与辛酸?又怎会在无奈和痛苦中成熟?又怎会在彷徨与失落时写出一首首佳作呢?这一段非走不可的弯路,让李煜更成熟,让他懂得了生命的无奈,让他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 记得有人说过,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最美的绝唱。是的,只有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受考验,走过这一段段非走不可的弯路,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这一段段非走不可的弯路让我们走向成熟,走向坚强! 在人生的路口,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构思前要仔细阅读材料,把握其思想观点,以材料的主要观点为中心,关注当下的生活,确定文章的主题(或论点)。何谓“青春的弯路”?主要是指年轻时走偏、走错、走曲折的路。为什么青春非要走弯路呢?可以从以下角度论述:(1)年轻有为,怀揣梦想,为梦想去闯世界、看风景,即使走过许多弯路,但无怨无悔,因为年轻,输得起;(2)年少轻狂,不听别人劝告,非要走自己的路不可,虽然走不通,虽然撞得头破血流,但也是一份经历,一份收获;(3)年轻浅薄,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但也认识了自我,汲取了教训;(4)年轻的我们需要磨练,走了弯路,我们变得坚强和成熟。题目中没有对体裁加以限制,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体裁,可以从分析中选择一个角度来写。 点睛:材料作文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所以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材料作文的写作,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往往会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问题。读懂材料要整体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2、立意求准,力求新颖。写材料作文,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3、使用材料,恰当巧妙。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①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①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故称。②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梁代何逊,唐代张藉,宋代孟宾于等诗人均曾任过水部郎官职,作者责受水部员外郎。故称。③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

(二)与子由书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者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三)食蚝

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

甚喜之:____________   ⑵肉与浆入与酒煮:_____________

熟:______________     ⑷恐北方君子之:_____________

2.用“/”为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骨 间 亦 有 微 肉 熟 者 热 漉 出 不 乘 热 出 则 抱 水 不 干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

4.《初到黄州》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诗人在黄州期间的名作《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意思相近,都写出了苏轼此时____________的心情。

5.有人说,作为“吃货”的苏轼,他“时时不忘吃,而且懂吃会吃,甚至吃出了一种人生的境界。”请结合上述诗文作品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上观专访:余光中谈乡愁

【人物档案】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迁居香港,次年迁入台湾。曾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等。在其众多作品中,为人们孰知的是诗歌《乡愁》。

【关于《乡愁》】

上观新闻:说到《乡愁》,相信每一个访问您的人都绕不开这首诗。您写这首诗时,是怎样一种心境?

余光中:我第一次回乡,是在离开大陆46年之后。回乡之前,类似《乡愁》这样主题的诗歌,我至少写过三四十首。不过《乡愁》流传到了一定程度,以至于我太太都不喜欢别人来朗诵它。有很多人对我说,我是读你的诗长大的。结果他除了《乡愁》之外,都没有读过我第二首诗。

上观新闻:看到资料说您二十多分钟就把《乡愁》写出来了?

余光中:可是这种感觉,在我心里面已经有二十年了。我离开大陆二十多年后才写出《乡愁》。

上观新闻:这二十多年间,您到很多地方工作、生活过,其中包括两度赴美。

余光中:到了许多地方总有乡愁,尤其到了美国之后乡愁特别高涨,因为美国社会跟中国实在太不一样了,我的英文在美国足以应付各种生活问题,可是比起来还是中文亲切得多。

【关于诗歌】

上观新闻:大陆诗人汪国真病逝之后,媒体曾广泛讨论过诗歌的处境。许多年轻人不太喜欢读诗,更不愿意写诗。您怎么看这一现象?

余光中:这个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大陆改革开放之初,诗歌还是很受欢迎的。后来,西化的潮流进来了,很多小众化的现象就出现了。可是我们这样看,早在战国的时候就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故事。阳春白雪是非常高明的,下里巴人是比较流俗的。对于喜欢流行歌的人来说,那些歌词就是他们的诗。仅从这点看,诗歌是绝对不会被冷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诗人自己写得不好,不要怪别人。所以诗人要反省一下,为什么没有人要看你的诗?诗人把诗写好了,写得雅俗共赏,自然还是有读者的。像我自己有的诗集也可以卖好几万册。

上观新闻:您的作品在大陆销量还是非常高的。

余光中:我并非畅销作家。我的书不滞销,也不畅销,美其名曰“长销”。

上观新闻:作为华语诗坛前辈,您对青年诗人有什么样的期许?

余光中:千万不要以为唐诗、宋词过时了,它里面的新手法不亚于现代诗,就看你怎么读。你认真读了,仍然可以从屈原、李杜等人身上学到东西,这些东西并没有完全过时。我现在对于中国古诗还是非常喜欢。

【关于传统文化】

上观新闻:现在大陆很多中小学很重视古典和经典作品学习,社会上也兴起“国学热”。在台湾,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还是非常好,但是也有人认为台湾年轻人不是特别重视语文学习,您怎么看?

余光中:大陆近年来很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和启蒙,像讲得浅一点的《百家讲坛》,也是一种启蒙。我一直觉得,一个中国作家一定要了解两种传统,一个是《诗经》、《楚辞》以来的大传统,一个是五四以来的小传统。如果你要从事中文写作,你多少都要熟悉一下。当然还有外国文学,不过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

上观新闻:前段时间大陆有一位学者忧虑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我们培养出来许多高学历的“野蛮人”。您怎么看待高学历的“野蛮人”?

余光中:本来大家都有一个笼统的名称就是知识分子,可是知识并不一定能够培养你的判断力,学了那么多知识,要能够判断是非,分别高下。头脑的开发,如果没有感性、感情来滋润、来补充,那就偏了。当然我们说理工科的人是这样,学文科的人不懂理工的也比比皆是。不过真正的科学家也往往是喜爱文学艺术的,像爱因斯坦喜欢音乐,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这些人都很喜爱传统文化。

【关于爱好】

上观新闻:听说您很喜欢摇滚乐,我觉得有点意外。在许多人印象中,您是一个非常儒雅冷静的人。

余光中:很多人对此也觉得不解。其实我对音乐爱好很广泛,一开始是喜欢古典音乐,像莫扎特、巴赫的曲子。后来喜欢上了爵士乐,然后再扩展到美国的民谣,以及美国白人的蓝调、黑人的灵歌这些。我是在四十多岁时开始喜欢上摇滚乐的,在台北还做过几次摇滚乐歌词的演讲。

上观新闻:在诗歌创作中,您是不是也从摇滚乐或者其他音乐形式中吸取了养分?

余光中:音乐的节奏感、韵律感,都会影响我的诗句跟文句。比如说《乡愁》,

                                                                   

1.“乡愁”是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请写出表现“乡愁”的一个完整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余光中曾说,《乡愁》这首诗像是他的名片,一方面介绍了他,但另一方面也遮住了他,因为不少读者只见名片而不见其人。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他这样说的原因。

3.从余光中与记者的问答中,你是否觉得余光中是一个“儒雅冷静”的人?请结合【关于传统文化】【关于诗歌】部分内容说明理由。(小贴士:可从余光中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表述时的措辞等角度入手分析

4.余光中认为,音乐的节奏感、韵律感,都会影响我的诗句跟文句。请以《乡愁》为例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面 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1)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2)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3)“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了一下厨房四周。

(4)“我也听见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5)“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6)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7)“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8)“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9)“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10)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A.捡起  B.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11)“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12)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13)“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14)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15)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16)两人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17)“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18)“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19)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20)“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21)“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呀。”

(22)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梦乡了。

(23)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24)“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25)她注意到,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26)“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27)“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

(28)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初读感知】

1.下列表述与《面包》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深夜两点半,妻子摸黑来到厨房,发现丈夫也在那里。

B. 外面刮风,檐槽碰到墙壁哗哗乱响,妻子被惊醒。

C. 天气很冷,妻子钻进被窝便睡着了。

D. 妻子吃面包不易消化,故让出了一片面包。

2.阅读《面包》第(10)段,根据语境为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25)段中,丈夫为什么“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联读发现】

4.余嘉颖在《读博歇尔特<面包>有感》一文中说道:博歇尔特作为德国“废墟文学”作家,在揭露战争的丑恶嘴脸的同时,也在精神废墟上聚拢起星星点点的希望之光——那就是爱。请结合《面包》一文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日前,连续15年匿名捐款的“兰小草”因病离世。读完相关事迹,你深受感动,决定向全班同学发一份倡议书,号召同学们向兰小草学习,传承其精神,营造更加团结友善的班级氛围。

要求:目的明确,理由充分,语言得体,200字左右。

 

 

 

 

 

 

 

 

 

 

 

 

 

 

 

 

 

 

 

 

 

 

 

 

 

 

 

 

 

 

 

 

 

 

 

 

 

 

 

 

 

 

 

 

 

 

 

 

 

 

 

 

 

 

 

 

 

 

 

 

 

 

 

 

 

 

 

 

 

 

 

 

 

 

 

 

 

 

 

 

 

 

 

 

 

 

 

 

 

 

 

 

 

 

 

 

 

 

 

 

 

 

 

 

 

 

 

 

 

 

 

 

 

 

 

 

 

 

 

 

 

 

 

2017

11

2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这段话,在横线上写出相关人物的绰号。

《水浒传》中,人物的绰号可谓丰富多彩。我们发现,有些绰号是与人物的体貌特征相关的,比如说矮脚虎王英,__________杨志;有的是与人物的性格相关的, 比如足智多谋的_________吴用;还有的则与人物所使用的武器或擅长的技能相关,比如说金枪将徐宁,_____________ 戴宗。

(2)人们在提及水泊梁山上的人物时,经常会称他们为“梁山好汉”或“水浒英雄”,不过也有人认为梁山上并非都是“好汉”或“英雄”,对此,你是怎样看的呢?请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结合其事例说说自己的看法。

武松    鲁智深    李逵    林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