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和德高望重、博学睿智的智者为伴,或许你能得到一次心...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和德高望重、博学睿智的智者为伴,或许你能得到一次心灵的启迪;与积翠如云、鸥翔鱼游的大自然为伴,或许你能感受到一次灵魂的涤荡;有慷慨无私、真诚以待的好友为伴,或许你能收获到一份从未有过的感动……

请以“有你为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要写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感受;2、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3、不少于600字。

 

参考例文 有你为伴 漫漫人生长路,如果遗忘了春天,一意孤行地在冬季长驻,无疑是可怜的;倘若被全世界抛弃,哪怕沐浴阳光,也只剩凄凉。这一路,还好有你为伴,鼓励我勇敢地走下去。 诗文大赛徐徐拉开序幕,这次比赛是随机抽号,任何人都有可能参加到活动中来。作为背诵默写能力极差的我,十分让周围人担心。比的是背诵,赛得是默写,唉,我可怎么办啊。 “快点,再想想,‘夏水襄陵’后面是什么?”在去食堂吃饭的路上,好友抓紧时间考察我的背诵,我想破了脑袋也没接出来。我窘迫地看向她,她一副“我就知道你不会”的表情,然而随着一句响亮的“我帮你”,她眼底所有的无奈一扫而光,嘴角上扬的弧度化作一个鼓励的微笑。 帮可是真帮。我“奉命”把《三峡》默一遍交给她批改,白纸上字与字之间大段的空白,被她用红笔认真地填满。“你看看,字那么小,老师要是看不清就判你错了啊。”她皱皱眉,继续勾画出我的错别字,“喏,回去仔细看看,放学后咱再默一次。”我低垂着眼,一声不吭地接过纸,心里百感交集,既为她那么关心我而感动,又为自己如此不争气,以至于给朋友平添了许多麻烦而自责。 我回到座位上,一笔一画地改了错,翻出皱巴巴的复习卷,对照着把错误在原文上圈出来,以示提醒。看着“满篇红”,我越来越难受。抬头望向斜前方,她因书写时专注而挺直的,一动不动的背影,我透过那单薄的背影,看到了她的认真,她的用心………我意识到我不能辜负她对我的希望——那满满的,胜似信仰般笃定的希望。 课间里,我安静地把《三峡》翻来覆去地背诵、默写,自己批改。面对一张张错误越来越少的默写纸,我长舒一口气,似乎看到了她欣慰的笑容。 放学后,她坐到我旁边,盯着我在纸上流畅地写下全文,我的余光甚至可以扫到她出乎意料的神情。“太厉害了!我代表联合国向你颁发‘最佳进步之星’奖!”她拧开红笔笔帽,紧抿着嘴,对着原文反复查了数次,才终于开怀一笑。 我果然是被抽中参赛了,默写篇目恰巧是《三峡》,默写成绩是满分。她与我击掌庆祝时,我脑海中传来当初她说“帮我”的声音。这短短几个音节中,表明了她对我不离不弃的决心,带给了我奋起的力量。 你陪我看过日出夕阳,体会春夏秋冬,即使我心灰意冷,也会对我不离不弃,心怀希望。离别的日子就在眼前,这是一支离别的歌,一句“再见”的尾音拉得再长,也会在时光的一唱三叹中被吞没。可是有一段旋律,那么熟悉,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想起就不会放弃。是我们的歌,唱响了“一路上,有你为伴,我会很勇敢;一路上,有你为伴,我笑对未来……”。 【解析】文题“有你为伴”的关键词是“你”。本处的“你”,亦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它并不囿于“人”的范畴。换言之,本文的写作对象“你”,既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个性鲜明的“人”-----这个“人”,可以是对自己亲情奉献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等亲人,可以是给自己友情力量的同学朋友,可以是教给自己学业、让自己远离愚昧和平庸的老师,可以是倾心给予自己帮助、让阳光照耀自己生活的陌生人……;也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的“物”,如伴随自己走过无忧的童年生活的书籍,放飞思绪、记载心情、见证长大的心爱的日记,寄托自己情感、勾起美好回忆的文具……;还可指精神生活中抽象的概念,如引领自己到达成功彼岸的理想和信念,鼓舞自己跨越人生坎坷的勇气和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写作对象的丰富性,决定了本文选择的写作题材的丰富性。 【点睛】命题作文“有你为伴”,其题旨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色彩。当我们从懵懂走向明理、从稚嫩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时候,其成长的历程,会让我们记住许多曾经让我们感怀的事情、回味许多曾经让我们感动的人物、体味许多曾经让我们受益的哲理,这些在我们的人生履历上留下印痕的点点滴滴,如甘泉滋养着我们成长的岁月、丰盈着我们年轻的生命,因此,以“有你为伴”为题,就使学生所写的内容彰显着强烈的人文特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只想和你接近

吴念真

①在我十六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那种把木扳架高,铺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②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同样的,孩子们也是。 

③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因为下课回来时他不在家。因为他不在,所以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准确地形容是“猫不在,老鼠呛须”。午夜父亲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竖八的孩子一个个搬动、摆正之后,才有自己可以躺下来的空间。那时候我通常是醒着的。早就被他开门闩门的声音吵醒的我通常装睡,等着洗完澡的父亲上床。他会稍微站定观察一阵,有时候甚至会喃喃自语地说:“实在啊……睡成这样!”然后床板会轻轻抖动,接着闻到他身上柠檬香皂的气味慢慢靠近,感觉他的大手穿过我的肩胛和大腿,整个人被他抱起来放到应有的位子上,然后拉过被子帮我盖好。喜欢父亲上小夜班,其实喜欢的仿佛是这个特别的时刻——半分钟不到,却是完全满足的亲近。 

④长大后的某一天,我跟弟弟妹妹坦承这种装睡的经历,没想到他们都说:“我也是!我也是!” 

⑤或许亲近的机会不多,所以某些记忆特别深刻。

⑥有一年父亲的腿被落盘压伤,伤势严重到必须从矿工医院转到台北的一家外科医院治疗。由于住院的时间很长,妈妈得打工养家,所以他在医院的情形几乎没人知道。某个星期六的中午我放学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冲动,我竟然跳上开往台北的火车,下车后从火车站不停地问路走到那家外科医院,然后在挤满六张病床和陪伴家属的病房里,看到一个毫无威严、落魄不堪的父亲。

他是睡着的,四点多的阳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脸上。他的头发没有梳理,既长且乱,胡子也好像几天没刮的样子;打着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脚指甲又长又脏。

⑧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帮他剪指甲。护士说没有指甲剪,不过可以借给我一把小剪刀;然后我就在众人的注视下,低着头,忍住一直冒出来的眼泪,小心地帮父亲剪指甲。当我剪完所有的指甲,抬起头才发现,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睁着眼睛看着我。“妈妈叫你来的?”“不是。”“你自己跑来没跟妈妈说?”“没有。”

⑨直到天慢慢转暗,外头霓虹灯逐渐亮起来之后,父亲才开口说:“暗了,我带你去看电影,你晚上就睡这边吧!”

⑩那天夜晚,父亲一手撑着我的肩膀,一手拄着拐杖,小心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过长长的街道,带我去看了一场电影。一路上,当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以及一群叔叔伯伯,踏着月色去九份看电影的情形时,父亲正好问我:“记不记得小时候我带你去九份看电影?”

⑾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一个人到台北,第一次单独和父亲睡在一起,笫一次帮父亲剪指甲,却也是最后一次和父亲一起看电影。

⑿那是一家比九份升平戏院大很多的电影院,叫远东戏院。那天上演的是一部日本片,导演是市川昆,片名叫“东京世运会”。

片子很长,长到父亲过世二十年后的现在,它还不时在我脑海里上演着。

1.作者着重描绘了哪几次与父亲“接近”的情形?请简要概括。

2.请你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第⑾段中作者连用三个“第一次”与一个“最后一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联系全文,说说标题中的“接近”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凶 手WiFi 

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三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六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功率为100毫瓦——和无线路由器相似。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⑩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1.人们在使用WiFi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第②段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⑥段中加点的词“极”能否删去?为什么?

 

查看答案

赏析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 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释】① 乾道二年春,陆游四十二岁,遭言官弹劾,以支持张浚用兵抗金的罪名被免职归家。②玉瀣:xiè,一种美酒。③黄庭:道家谈论养生的书。

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一句的妙处。

2.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袁涣,陈郡扶乐人也。郡命为功曹,后辟分府,举高第。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

布诛,涣得归太祖(指曹操)。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把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唯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1.下列句中的“之”与“犹今日之事将军也”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辍耕之垄上    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悍吏之来吾乡    D. 故时有物外之趣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涣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处处维护刘备的形象,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

B. 袁涣不畏权势,据理力争,体察民情,受到人民的敬重。

C. 袁涣反对不义的战争,力劝曹操不可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

D. 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利,不炫耀自己邀取功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了曹操的器重。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再三强之,不                  (2)小人邪          

(3)且不将军之言                  (4)太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2)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书帛曰:陈胜,置人所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A. 丹:用丹砂    B. 王:为王    C. 罾:鱼网    D. 以:同“已”,已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