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莫言小时候就喜欢看书,______;______...

下列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莫言小时候就喜欢看书,______;________。《红高粱》中讲述的最后一场战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来,正是这片英雄、神秘的土地,培育了莫言这个作家。

其原型就是发生在离家七八里路的孙家口伏击战

抢书看,给人家推磨、借人家的书看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对日军一次成功的伏击

没书看,就看《新华字典》,或听爷爷讲“三国”

毙敌39人,其中包括日军中将一名

A. ②④①③⑤    B. ④②③①⑤    C. ②④⑤①③    D. ④②⑤③①

 

A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根据语境可判断前两个空应该从②、④中选,②说的是“有书看”时,④说的是没书看时。所以②应在④前,①中提到了伏击战,③是对“伏击战”的补充说明,所以①在③前面,⑤是更为详细的情况,由此可以判断正确答案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于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比喻)

B. 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反问)

C. 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比喻)

D.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拟人)

 

查看答案

下列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

A. 这些劫徒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抢夺行人财物,真是胆大包天。

B. 政治家要满腹韬略,进退维谷,而且深具历史视野。

C. 小侄子戴着大檐帽,别着玩具枪,煞有介事地在小房间里巡逻。

D. 为了我们几个学生,吴老师工作更加勤奋,常常废寝忘食

 

查看答案

阅读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lǐn lǐn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

“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在众目kuí kuí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有介事地问他价钱。我明知道,任何便宜价钱对于我都是然的,我绝没有多余的钱去买。

但是自此以后,我得了一条不费一文钱读书的门径。下课后急忙赶到这条“文化街”,这里书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机会。

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比如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我再在这家书店站下去的话,我便要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shì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

……

(原创)

 

1.本选文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家,著有短篇小说集___

2.文中画线字词的读音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读音补全空缺的汉字:_______________

4.解文说字。

“狼狈”一词基本释义有:二兽名。狈是传说中一种似狼的野兽。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绝短,每行常驾两狼,失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喻指恶人。喻艰难窘迫。《后汉书·任光传》:“更始二年春, 世祖自蓟还,狼狈不知所向,传闻信都独为汉拒邯郸,即驰赴之。”《三国志·蜀志·马超传》:“康故吏民杨阜、姜敍、梁宽、赵衢等,合谋击超 ……(超)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急速,急忙。喻互相勾结。

选文中的“狼狈”一词的意思应该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步入中学时代,有了新的老师,认识了新同学。相识是人生的缘分,是彼此交往的开始。请以《我的新朋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查看答案

 

秋枣儿红

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人站在村西的山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脆生生,甜滋滋,齿颊生香。

③这个季节,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那时候,我还小,一看到枣熟了,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

④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⑤现在想来,那种淳朴、和睦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回味不已。

⑥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她几乎每天都会在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枣儿是否被孩子们采摘,看枣儿会不会被风吹掉。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

⑦祖母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

⑧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脸上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她要在中秋节前,将这时鲜的枣儿送到每一户亲戚家,让每一位亲人都吃上这大红的鲜枣。她要给自己的亲人送上一份节日的吉祥,一份季节的问候和祝福。

⑨所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支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我就会想到祖母,忆起祖母那颤巍巍的影像。

⑩如今想来,那个时候的祖母,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她一定知道,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

晒枣也是祖母极喜欢做的事情。收下的枣儿要想保存长久,必须晒干,而这总是要祖母去做的。祖母会找一张“箔幛”,将枣儿均匀地摊放在“箔幛”上,守着枣儿,守着太阳,一天天地将枣儿晒干。这个过程,祖母要不停地挑选,将不够饱满或生虫的枣儿挑出。我喜欢看祖母晒枣的过程,看这个过程中,祖母宁静而安然的情态。她总是那样地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练和淡然。

晒干的枣儿大部分要卖掉,换来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以度日。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此时,祖母就会捧出一大捧枣儿,让大家围而食之。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融融。彼情彼景,日久之后,就凝铸成了一种对家乡永久的思念。

我思念家乡,思念那满村的红艳,那早晨的炊烟和炊烟下生息的亲人。

1.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写了祖母与枣儿的哪些往事?

2.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好在哪里?

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4.从全文看,大红的“秋枣儿”上凝聚着哪些美好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