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秋枣儿红 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

 

秋枣儿红

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人站在村西的山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脆生生,甜滋滋,齿颊生香。

③这个季节,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那时候,我还小,一看到枣熟了,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

④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⑤现在想来,那种淳朴、和睦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回味不已。

⑥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她几乎每天都会在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枣儿是否被孩子们采摘,看枣儿会不会被风吹掉。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

⑦祖母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

⑧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脸上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她要在中秋节前,将这时鲜的枣儿送到每一户亲戚家,让每一位亲人都吃上这大红的鲜枣。她要给自己的亲人送上一份节日的吉祥,一份季节的问候和祝福。

⑨所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支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我就会想到祖母,忆起祖母那颤巍巍的影像。

⑩如今想来,那个时候的祖母,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她一定知道,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

晒枣也是祖母极喜欢做的事情。收下的枣儿要想保存长久,必须晒干,而这总是要祖母去做的。祖母会找一张“箔幛”,将枣儿均匀地摊放在“箔幛”上,守着枣儿,守着太阳,一天天地将枣儿晒干。这个过程,祖母要不停地挑选,将不够饱满或生虫的枣儿挑出。我喜欢看祖母晒枣的过程,看这个过程中,祖母宁静而安然的情态。她总是那样地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练和淡然。

晒干的枣儿大部分要卖掉,换来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以度日。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此时,祖母就会捧出一大捧枣儿,让大家围而食之。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融融。彼情彼景,日久之后,就凝铸成了一种对家乡永久的思念。

我思念家乡,思念那满村的红艳,那早晨的炊烟和炊烟下生息的亲人。

1.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写了祖母与枣儿的哪些往事?

2.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好在哪里?

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4.从全文看,大红的“秋枣儿”上凝聚着哪些美好的情感?

 

1.(1)祖母守望枣儿、拾枣儿、蒸枣儿、给孩子们分枣儿;(2)祖母送枣儿给邻里、亲戚;(3)祖母晒枣儿、卖枣儿;(4)祖母留枣儿给家人食用。 2.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母送枣儿给邻里时得意、快乐的情态,表现了她内心的幸福感。 3.“果然”一词表现了后邻的守信,彰显出淳朴、和睦的邻里之情。 4.“秋枣儿”上凝聚着淳朴的邻里之情、温暖的亲情以及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 1.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通过第一段“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可以看出故乡的枣多,枣红,枣香,枣甜,枣脆。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这句话中“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母送枣时内心的愉悦和自豪,体现祖母的大方、质朴和善良。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3.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夸张、象征、衬托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果然“一词,承接上文,表现了乡亲们的淳朴与诚信。 4.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从“这个季节里,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看出作者对故乡往事的回忆和眷念;从祖母愉快给乡邻送枣看出作者对朴素、和睦的邻里之情的赞美;对大方、慈祥、勤劳、能干的祖母的赞美;“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也融融”对一家人围着吃枣的浓浓亲情的怀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赏析文中的画线的句子。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2.第①段写春风,分别从哪些角度写的?突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3.第②段描写的对象是春雨,为什么还要突出对小草儿和树叶儿的描写?

 

查看答案

 

湖上

宋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一、二两句所描写的景象。

2.这首诗反映了游人怎样的心情?

 

查看答案

 

执竿入城

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②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③有老父④至曰: “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选自【笑林(三国魏)】

注释:鲁:春秋时国名。初:开始时。③俄:不久。④老父:老人。古时指老年男子。⑤圣人:最完美、最有学识的人。中截:从中间截断。

1.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初竖执之

A. 遂依而截之    B. 未穷秦青之技    C. 下车引之    D.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鲁有长竿入城门者 _____           (2)见事多矣______

(3)何不锯中截而入_____              (4)依而截之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计无所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依而截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段文字,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朝花夕拾》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B.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C. ··》描写了作者仇恨狗的原因,取了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狗相似的人。

D.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宜兴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竹海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B. 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C. 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D.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