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摧枯拉朽 记忆尤新 震撼人心 笼罩 B...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摧枯拉朽  记忆尤新  震撼人心  笼罩

B. 世事苍桑  风华正茂  色彩斑斓  荟萃

C. 天翻地覆  恢宏壮丽  殚精竭虑  缅怀

D. 从容不迫  眼花瞭乱  震耳欲聋  由衷

 

C 【解析】试题分析:A改为:记忆犹新。B改为:世事沧桑。D改为:眼花缭乱。 点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锐不可(dāng) 引高歌(háng)  (wéi)  (pài)

B. (xián)  一丝不(gǒu)  (páo)  (qiān)

C. (juān)  首而望(qiào)  声敛气(bǐng)  (shà)

D. 旗飘扬(jīng)  沃野平(chóu)  纷纷退(kuì)  (zhōng)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人喜欢用春、秋之间的变化来形容时间的流转。“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在春秋之间,生命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地激荡着我们的内心。

九月,可以是实指某个特定的时间、时节,如农作、婚嫁、归家、求学、庆典等等;九月,也可以代表某种意味深长的感慨,季节的鲜艳丰厚、草木的急促凋零,是离思的牵挂与眷恋,是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伤感,是功业的兴败和世事的艰难,是故国之悲、黍离之痛……   

请以“九月人间”为题写一篇文章。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文章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

(4)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母亲的《锁麟囊》

王虹莲

① 读完了博士,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公司里受到排挤。

② 她整夜失眠,甚至,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一直是她心里的念头。

③ 如果不是念着母亲,她真的就去了。母亲抚养她实在是不容易——母亲那时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她上学;她读到博士,是母亲一分钱一分钱供出来的,她想给母亲一个最好的回报,但是……

母亲文化不高,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粗重沙哑的声音几乎天天响起。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沉默地呆着。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象要下雨了。她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⑤ 声音马上就没有了,以后几天的黄昏也是沉静的,死一样的沉静。她反而又觉得太安静了。她想,真的太没有意思了。

⑥ 又是一个黄昏。她听到外面有人唱京剧。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很婉转婀娜的调子,那戏词更吸引了她: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味尽,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定,又谁知祸福事顷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

⑦ 她呆住,这么有禅意的戏词,真是美丽得不像样子,她随便对母亲说了一句:“这京剧唱得可真好。”但她知道,母亲并不能懂得。

⑧ 第二天,那个女人的声音又响起来,她伸出头去,看到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微胖,在那里认真的唱着,而且还穿着戏衣,甩着水袖,还是那段。她站在楼上,看呆了。

⑨ 母亲过来说:“是《锁麟囊》,传统的程派戏,程砚秋先生的,是知识分子的流派,周总理也喜欢呢。”她惊讶地回过头去看着母亲。

⑩ 程派的调子,倒蛮符合她的心境。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后来,她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这个女人在楼下唱戏,总是程派,幽咽婉转,婀娜悠扬,非常让人喜欢。是那种禅意的喜欢。

“她活得多好啊!”她对母亲说。

母亲说: “你以为她很快乐吧,其实,她下了岗,丈夫前年出车祸死了,儿子还有痴呆症。你看,人家都活得这么快乐。”母亲没有指责她的意思,但她觉得真是让母亲跟着自己受了很多苦。

她居然也喜欢了京剧,喜欢了程派,她出去买了好多光盘,都是京剧程派的——程砚秋、李世济、张火丁……家里终于又出了动静,而且,有一天她说:“妈,您接着听单田芳吧,我觉得他说得蛮好的。”

日子就这样慢慢过来了。

她休息了半年之后换了公司,有了新职位,开着自己的车,车里放着她最喜欢的京剧,她正准备做五月的新娘……她觉得所有的日子都甜美芬芳。

她想,她得感谢楼下那个女人。

女人不是常常来楼下唱戏了,有一天她休息,女人又来了。她买了一大束香水百合,然后来到楼下找那个女人。

她讲了半年来的经历,然后说:“大姐,谢谢您的京剧,是您那段《锁麟囊》救了我。”女人笑了:“别谢我,谢您的母亲吧。”“母亲?”她疑惑了。

“我本来只是心烦的时候偶尔来唱唱,你的母亲找到我家里,问我唱的是什么,还请我再去唱……”

1.小说主人公“她”的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锁麟囊》是楼下的女人唱的,为什么小说却以“母亲的《锁麟囊》”为题?

3.请从描写的角度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4.小说通过哪几件事塑造了一个为了女儿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深爱女儿的母亲的形象?

 

查看答案

(三)用阅读塑造我们的生命

蒋建国

①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很多途径,最基本的途径是阅读。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阅读为本。在信息网络非常发达的今天,在“浅阅读”越来越盛行的时代,我们的阅读要有行。

②要在行走中丰富阅读。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丰富人生体验,而人生阅历的丰富与否,又决定了阅读所得的深浅。深陷网络束缚中的人们,尤其需要从“宅”生活中走出来,走近自然,走进社会,走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要把经典大书和社会大书对读,向实践学习,求取知识、造就学识、增长见识,在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③要在行动中深化阅读。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习总书记也曾经指出,不读书要不得,“书呆子”现象也要不得。读书学习需要经历一个吸收到消化的过程,边学习边行动,在学中用、用中学,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在认识和处理实际问题中发挥理论和知识的作用。

④要在行为中升华阅读。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是内在素质的外在表达,素质修养又有赖于阅读所具有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养成功能。阅读过程是一个将知识、技能、能力逐步内化为个人素质的过程。只有从生活的细微之处,体会阅读带来的品格绽放,才能在品味至理、品味至情、品味至性、品味至趣、品味至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

⑤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该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我们要通过阅读塑造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自信从容地前行。

(节选自2014年4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说说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途中。

1.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2.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