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人喜欢用春、秋之间的变化来形容时间的流转。“...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人喜欢用春、秋之间的变化来形容时间的流转。“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在春秋之间,生命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地激荡着我们的内心。

九月,可以是实指某个特定的时间、时节,如农作、婚嫁、归家、求学、庆典等等;九月,也可以代表某种意味深长的感慨,季节的鲜艳丰厚、草木的急促凋零,是离思的牵挂与眷恋,是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伤感,是功业的兴败和世事的艰难,是故国之悲、黍离之痛……   

请以“九月人间”为题写一篇文章。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文章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

(4)不少于600字。

 

九月人间 窗外凉雨淅沥,已是九月。 你知道么。那个刚刚过去的夏季,一些人坐着火车,猜测着沿途的风景,离别。两年时光,那些最美丽的曾经,就在这个流徙着悲伤的七月,被遗忘。夜深人静,我试图 用笔写出那段年华,写在那张泛黄的照片背面,却已泪流千行。望着你们依旧如此张 扬的笑容,分外难过。我开始怀念那段日子,那些关于你们的事。 曾经的你挂着浅浅的微笑,宛若一树梨花那般恬静。淡淡的言语,没有悲伤或欢喜, 一切只是安安然然。初见你,你依是那般淡然,恍若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绝美仙子。五 月一天,你默默的哭泣着,不言不语。我慌了,原来那般坚强的你也有那么脆弱的一 面。递上一张又一张的纸巾,你终究抬起了头,我清晰的看见你眼眶红红。那是我第 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见你流泪。 曾经的你如此放肆的笑着,鼻尖旁的那颗黑痣分明。幽默的言语,没有矜持与宁静, 你只是喧闹的存在。六月最后一天,试图在那张空桌上寻找着你的身影,你却迟迟未 来。我回想着那日,你背对着太阳散发出金色的光芒,依是那般欢喜的说着再见。我 忽然明白再见的含义,原来是再也不见。 曾经的你有着一抹明媚的弧度,腮边的酒窝浅浅红。可爱的言语,没有虚伪与做作, 仅仅是若天使的天真。体育课上,我欢喜看着你跑步时,那在眼前跳跃的黑色波浪卷 卷。七月五楼,我们背对背靠坐在平台边缘。电影离别的台词重复说着,泪水也随即 泛滥成灾,融化在小雨微微中。 曾经的你们给予过我所有的温暖,零碎的散落在我最旖旎的年华里。只是南方的盛夏 是如此的短暂,让我渐渐地想起了九月的凉保七月思念泛滥成灾到九月荒芜的思念 枯草,怕是凉薄了。某一天我竟然想不起你们明亮的容貌,还要寻找着你们曾经留下 的痕迹,才有了那么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习惯蔓延在九月午后,我总喜欢在暖 暖阳光下看着写满你们笔迹的书。 又是一个温暖的日子里在树下捧着书,再一次看着写满你们痕迹的扉页上,隽秀的笔 迹书写着一行的数字。我突然想起了你,那个曾经笑靥如花的你,那个曾经笔迹浅浅 的你。思念疯长,于是我拨打了那串数字。喂,你是哪位。话筒里的你依旧声音甜甜 却带着陌生疏离。抱歉,我打错了。一时的恍惚,原来你早已记不得我了。我狠下心 还是按下了结束键,纵使这般的思念。 喏,我们该走了。突然远处的那个女孩跑过来甜美的向我微笑着,大方的伸出手来。 我慢慢地抬起头,努力地想看清她眸子,却分不清那橙黄是瞳色还是阳光。我只是想 抓住一样东西,缓缓地与她十指相扣,手心中传递的是温暖一片。她依旧如此甜甜笑 着,牵着我的手朝着阳光行走,身后那暗淡的身影渐渐地被橙黄色的光芒所吞没,亮丽一片。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九月人间》,理解题目中“九月”的含义,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更有深刻的含义。例如“九月”是一个特殊的季节,“九月”是金色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九月”是教师的节日,“九月”对与不同的人可能还具有不同的意义。选择适合自己的、能够写出文采的素材进行写作即可。 点睛:审题是指细心揣摩题意,把握题旨,明确要求,即对作文题目所显示的中心、范围和所暗示的体裁特点等作全面审视。对于命题作文,其中心要依据对题目的分析来确定,因此,审题至关重要,写作前一定要“瞻前顾后”,审清其中的内涵,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来确立要表现的中心。否则,一旦“跑题”,即使语言非常生动精炼,内容新颖精彩,该文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得分更难以提高。 命题作文,选材得当,至关重要。对于题目来说,范围有大小之分,对于所写的事件来说,意义有深浅之分。一般情况下,小题应该“大作”,大题应该“小作”。“小题大作”是指题目比较具体,涉及的范围较小,涉及的人数较少的作文,对这样的事件如果作深入地思考和挖掘,往往包含着普遍的、深刻的、给人启发和教育的道理。“大作”就是要在事件的意义、道理、说明的问题上下功夫,动脑筋,细思考、深挖掘;“大作”就是要“平中见奇”“化腐朽为神奇”,就是要言人所未言之言,道人所想道之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母亲的《锁麟囊》

王虹莲

① 读完了博士,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公司里受到排挤。

② 她整夜失眠,甚至,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一直是她心里的念头。

③ 如果不是念着母亲,她真的就去了。母亲抚养她实在是不容易——母亲那时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她上学;她读到博士,是母亲一分钱一分钱供出来的,她想给母亲一个最好的回报,但是……

母亲文化不高,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粗重沙哑的声音几乎天天响起。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沉默地呆着。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象要下雨了。她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⑤ 声音马上就没有了,以后几天的黄昏也是沉静的,死一样的沉静。她反而又觉得太安静了。她想,真的太没有意思了。

⑥ 又是一个黄昏。她听到外面有人唱京剧。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很婉转婀娜的调子,那戏词更吸引了她: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味尽,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定,又谁知祸福事顷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

⑦ 她呆住,这么有禅意的戏词,真是美丽得不像样子,她随便对母亲说了一句:“这京剧唱得可真好。”但她知道,母亲并不能懂得。

⑧ 第二天,那个女人的声音又响起来,她伸出头去,看到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微胖,在那里认真的唱着,而且还穿着戏衣,甩着水袖,还是那段。她站在楼上,看呆了。

⑨ 母亲过来说:“是《锁麟囊》,传统的程派戏,程砚秋先生的,是知识分子的流派,周总理也喜欢呢。”她惊讶地回过头去看着母亲。

⑩ 程派的调子,倒蛮符合她的心境。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后来,她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这个女人在楼下唱戏,总是程派,幽咽婉转,婀娜悠扬,非常让人喜欢。是那种禅意的喜欢。

“她活得多好啊!”她对母亲说。

母亲说: “你以为她很快乐吧,其实,她下了岗,丈夫前年出车祸死了,儿子还有痴呆症。你看,人家都活得这么快乐。”母亲没有指责她的意思,但她觉得真是让母亲跟着自己受了很多苦。

她居然也喜欢了京剧,喜欢了程派,她出去买了好多光盘,都是京剧程派的——程砚秋、李世济、张火丁……家里终于又出了动静,而且,有一天她说:“妈,您接着听单田芳吧,我觉得他说得蛮好的。”

日子就这样慢慢过来了。

她休息了半年之后换了公司,有了新职位,开着自己的车,车里放着她最喜欢的京剧,她正准备做五月的新娘……她觉得所有的日子都甜美芬芳。

她想,她得感谢楼下那个女人。

女人不是常常来楼下唱戏了,有一天她休息,女人又来了。她买了一大束香水百合,然后来到楼下找那个女人。

她讲了半年来的经历,然后说:“大姐,谢谢您的京剧,是您那段《锁麟囊》救了我。”女人笑了:“别谢我,谢您的母亲吧。”“母亲?”她疑惑了。

“我本来只是心烦的时候偶尔来唱唱,你的母亲找到我家里,问我唱的是什么,还请我再去唱……”

1.小说主人公“她”的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锁麟囊》是楼下的女人唱的,为什么小说却以“母亲的《锁麟囊》”为题?

3.请从描写的角度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4.小说通过哪几件事塑造了一个为了女儿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深爱女儿的母亲的形象?

 

查看答案

(三)用阅读塑造我们的生命

蒋建国

①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很多途径,最基本的途径是阅读。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阅读为本。在信息网络非常发达的今天,在“浅阅读”越来越盛行的时代,我们的阅读要有行。

②要在行走中丰富阅读。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丰富人生体验,而人生阅历的丰富与否,又决定了阅读所得的深浅。深陷网络束缚中的人们,尤其需要从“宅”生活中走出来,走近自然,走进社会,走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要把经典大书和社会大书对读,向实践学习,求取知识、造就学识、增长见识,在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③要在行动中深化阅读。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习总书记也曾经指出,不读书要不得,“书呆子”现象也要不得。读书学习需要经历一个吸收到消化的过程,边学习边行动,在学中用、用中学,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在认识和处理实际问题中发挥理论和知识的作用。

④要在行为中升华阅读。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是内在素质的外在表达,素质修养又有赖于阅读所具有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养成功能。阅读过程是一个将知识、技能、能力逐步内化为个人素质的过程。只有从生活的细微之处,体会阅读带来的品格绽放,才能在品味至理、品味至情、品味至性、品味至趣、品味至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

⑤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该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我们要通过阅读塑造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自信从容地前行。

(节选自2014年4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说说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途中。

1.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2.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查看答案

(一)坐须臾,沛公起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注】①陈平:原为项羽的部下,后来为刘邦的谋士,官至丞相。②刀俎(zǔ):切肉用的刀和板。③亚父:指范增。④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

1.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忘路之远近

C. 怅恨久之    D. 杀之以应陈涉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一句可见此时的项王对沛公是有防范的,已经察觉到刘邦要逃跑。

B. 樊哙是一员有胆有识的武将,其劝说沛公及时脱身的一席话,足见其雄才韬略。

C. 刘邦“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是因为当时情势危急;张良等大部分随从留下不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麻痹项羽。

D. 范增对刘邦借故脱逃而恼怒,是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沛公起____________      ②其怒  _______________

③相四十里 ____________      ④我至军中  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对《格列佛游记》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罪恶。

B. 《格列佛游记》中有许多荒诞的故事。在飞岛国,如果人民抗缴税收,国王就把飞岛停在他们的头上,剥夺他们享受雨水和阳光的权利。

C. 格列佛受聘为“冒险家号”船长,再次乘船出海。途中水手叛变,把他囚禁了几个月,然后被放逐到“大人国”。

D. 《格列佛游记》描写了格列佛四次出海航行,在四个传奇色彩浓重的国家里,历经磨难,又几次脱险的故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