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母亲的《锁麟囊》 王虹莲 ① 读完了博士,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

母亲的《锁麟囊》

王虹莲

① 读完了博士,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公司里受到排挤。

② 她整夜失眠,甚至,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一直是她心里的念头。

③ 如果不是念着母亲,她真的就去了。母亲抚养她实在是不容易——母亲那时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她上学;她读到博士,是母亲一分钱一分钱供出来的,她想给母亲一个最好的回报,但是……

母亲文化不高,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粗重沙哑的声音几乎天天响起。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沉默地呆着。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象要下雨了。她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⑤ 声音马上就没有了,以后几天的黄昏也是沉静的,死一样的沉静。她反而又觉得太安静了。她想,真的太没有意思了。

⑥ 又是一个黄昏。她听到外面有人唱京剧。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很婉转婀娜的调子,那戏词更吸引了她: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味尽,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定,又谁知祸福事顷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

⑦ 她呆住,这么有禅意的戏词,真是美丽得不像样子,她随便对母亲说了一句:“这京剧唱得可真好。”但她知道,母亲并不能懂得。

⑧ 第二天,那个女人的声音又响起来,她伸出头去,看到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微胖,在那里认真的唱着,而且还穿着戏衣,甩着水袖,还是那段。她站在楼上,看呆了。

⑨ 母亲过来说:“是《锁麟囊》,传统的程派戏,程砚秋先生的,是知识分子的流派,周总理也喜欢呢。”她惊讶地回过头去看着母亲。

⑩ 程派的调子,倒蛮符合她的心境。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后来,她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这个女人在楼下唱戏,总是程派,幽咽婉转,婀娜悠扬,非常让人喜欢。是那种禅意的喜欢。

“她活得多好啊!”她对母亲说。

母亲说: “你以为她很快乐吧,其实,她下了岗,丈夫前年出车祸死了,儿子还有痴呆症。你看,人家都活得这么快乐。”母亲没有指责她的意思,但她觉得真是让母亲跟着自己受了很多苦。

她居然也喜欢了京剧,喜欢了程派,她出去买了好多光盘,都是京剧程派的——程砚秋、李世济、张火丁……家里终于又出了动静,而且,有一天她说:“妈,您接着听单田芳吧,我觉得他说得蛮好的。”

日子就这样慢慢过来了。

她休息了半年之后换了公司,有了新职位,开着自己的车,车里放着她最喜欢的京剧,她正准备做五月的新娘……她觉得所有的日子都甜美芬芳。

她想,她得感谢楼下那个女人。

女人不是常常来楼下唱戏了,有一天她休息,女人又来了。她买了一大束香水百合,然后来到楼下找那个女人。

她讲了半年来的经历,然后说:“大姐,谢谢您的京剧,是您那段《锁麟囊》救了我。”女人笑了:“别谢我,谢您的母亲吧。”“母亲?”她疑惑了。

“我本来只是心烦的时候偶尔来唱唱,你的母亲找到我家里,问我唱的是什么,还请我再去唱……”

1.小说主人公“她”的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锁麟囊》是楼下的女人唱的,为什么小说却以“母亲的《锁麟囊》”为题?

3.请从描写的角度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4.小说通过哪几件事塑造了一个为了女儿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深爱女儿的母亲的形象?

 

1.①《锁麟囊》调子婉转,戏词富有禅意。② 楼下女人凄惨经历的对她的影响。③ 母亲对女儿深深地爱与细心地呵护(母亲精心的安排)。 2.楼下的女人本来只是偶尔唱唱;在母亲的请求下才天天来唱的;以此为题,更能突出小说的主旨,母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3.运用语言描写(如“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心理描写(如“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和环境描写。如 (“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 ),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抑郁、痛苦、失落、绝望的心情。 4.她文化不高,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女儿上学,读博。她想尽办法开导女儿,女儿不喜欢单田芳的评书,她就不再听了。女儿喜欢听《锁麟囊》,她请人天天唱,还用唱戏女人的经历开导女儿。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情感变化过程的梳理。要仔细阅读文章,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情感的变化,可以用文中词语概括,如果不明显,可以自己概括。本题先要明白题干中所说的“情绪变化”指什么,结合全文来看是由坏变好,然后从情节变化分析,女人唱的京剧词打动了她,母亲陈述的女人的经历打动了她。这两点应该可以轻易地总结出来。从母亲马上关掉单田芳的说书等细节,可得出第三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含义的理解能力。联系文章的内容来分析,从后文的情节可知,楼下的女人本来只是偶尔唱唱;是母亲为了解除女儿的烦恼,在母亲的请求下才天天来唱的。以此为题,更能突出小说的主旨,母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由此即可得出本题的答案要点。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和分析作品的主要写作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分清画线句子描写的对象,是女儿而不是母亲。然后从描写人物的方法入手进行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言行举止),侧面描写(环境、对比、衬托等)。本题二者都有。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只要掌握了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然后从中分析人物形象应该不难。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有:记事写人,本文母亲供女儿上学的事,关掉单田芳评书的事,请女人唱京剧的事等。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刻画。如母亲看到女儿时的不同神态、语言等。另外,分析人物形象应尽可能与主旨联系起来。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三)用阅读塑造我们的生命

蒋建国

①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很多途径,最基本的途径是阅读。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阅读为本。在信息网络非常发达的今天,在“浅阅读”越来越盛行的时代,我们的阅读要有行。

②要在行走中丰富阅读。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丰富人生体验,而人生阅历的丰富与否,又决定了阅读所得的深浅。深陷网络束缚中的人们,尤其需要从“宅”生活中走出来,走近自然,走进社会,走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要把经典大书和社会大书对读,向实践学习,求取知识、造就学识、增长见识,在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③要在行动中深化阅读。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习总书记也曾经指出,不读书要不得,“书呆子”现象也要不得。读书学习需要经历一个吸收到消化的过程,边学习边行动,在学中用、用中学,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在认识和处理实际问题中发挥理论和知识的作用。

④要在行为中升华阅读。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是内在素质的外在表达,素质修养又有赖于阅读所具有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养成功能。阅读过程是一个将知识、技能、能力逐步内化为个人素质的过程。只有从生活的细微之处,体会阅读带来的品格绽放,才能在品味至理、品味至情、品味至性、品味至趣、品味至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

⑤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该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我们要通过阅读塑造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自信从容地前行。

(节选自2014年4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说说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途中。

1.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2.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查看答案

(一)坐须臾,沛公起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注】①陈平:原为项羽的部下,后来为刘邦的谋士,官至丞相。②刀俎(zǔ):切肉用的刀和板。③亚父:指范增。④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

1.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忘路之远近

C. 怅恨久之    D. 杀之以应陈涉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一句可见此时的项王对沛公是有防范的,已经察觉到刘邦要逃跑。

B. 樊哙是一员有胆有识的武将,其劝说沛公及时脱身的一席话,足见其雄才韬略。

C. 刘邦“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是因为当时情势危急;张良等大部分随从留下不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麻痹项羽。

D. 范增对刘邦借故脱逃而恼怒,是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沛公起____________      ②其怒  _______________

③相四十里 ____________      ④我至军中  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对《格列佛游记》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罪恶。

B. 《格列佛游记》中有许多荒诞的故事。在飞岛国,如果人民抗缴税收,国王就把飞岛停在他们的头上,剥夺他们享受雨水和阳光的权利。

C. 格列佛受聘为“冒险家号”船长,再次乘船出海。途中水手叛变,把他囚禁了几个月,然后被放逐到“大人国”。

D. 《格列佛游记》描写了格列佛四次出海航行,在四个传奇色彩浓重的国家里,历经磨难,又几次脱险的故事。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往。未病终。后遂无问者。

A. 规:打算    B. 果:结果

C. 寻: 不久    D. 津:渡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