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小题。 送友人 薛涛 水国①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小题。

送友人    薛涛

水国①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②杳如关塞长。

[注]①水国:水乡。  ②离梦:离人的梦。

1.诗歌首句中“夜有霜”与下句中“__________”一词相照应,表现了送别时节的凄冷。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离梦杳如关塞长”一句中“杳”的理解。

 

1.月寒 2.“杳”是远而不见踪影的意思。诗中是指对友人的思念(离梦)如长长的关塞一般遥远、深长,写出了思念之深。(或者:“杳”是远而不见踪影的意思。诗中是指离别后遥远的连“梦魂”也难以飞越,写出了思念之苦。) 【解析】 1.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大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至于负者歌/于途    D. 往/来而不绝者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⑴悉如外人  悉:  ______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______

(3)杂然而前陈者   陈:  ______         (4)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________                  

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译文:___________

4.甲段中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即____________;乙段所选的原文中,有一千古名句表露了作者的情趣,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与乙段“觥筹交错”中的“交错”两词的古义完全相同。

B. “豁然开朗”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苍颜白发”暗示出欧阳修已老态龙钟。

C. 甲、乙两段文字语句错落有致。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前者实写,后者虚写。

D. 甲段主要描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描绘太守与民同乐图。

 

查看答案

简单之美

①记得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语:“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它的经营模式一定是简单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简单的;一个危机处理专家,他抓住问题核心的思路一定是简单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核心理念也一定是简单的……”

②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诚如余先生所言,成功人士和专业人员都有一个简单的理念作为支撑和引导。简单可以成事,是一道人人可获得的美丽途径。

③简单是一种无尽的智慧。小学时,依稀记得,一节美术课,老师让画人物肖像,座中的呀呀童子们不知所措。于是老师说,这很简单嘛,人不就是眼睛鼻子嘴。于是在这种简单如新江淡水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开始了作画,如今忆起,又念之古今中外多少作出美丽图画的艺术家曾受过如此教育呢?简单,延伸开来再铺展过去,其本依旧,灼灼生辉;其华亦明,益张本德。哲学中有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探讨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与同一性,如是看似简单的是非题唤醒了人类智慧的繁星闪烁;五行家们撇掉了万物纷繁的外衣,将它们归之于木、火、土、金、水五德;阴阳家们俨然“非黑即白”的阴阳学说,为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千百年来的数学家、科学家们又经过大量的演算,推演出各类公式定理,为后世人的计数算学简化了不知多少。这些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简单”,其中智慧我们至今仍受益非浅。

④简单还是一种洒脱的德行。在竹林中,在空山里,没有翻山越岭的赶路急促,也没有伐竹樵木的营生喧嚣,有的只是琴中的啸声、寺中的木鱼声、泉水的潺潺声。月光在石上漾远,今天的我们难以知道当年王维是否是一箪食一瓢饮、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的悠然神仙,也不知道他可曾效法先人种豆荷锄、带露披星,只知那一篇“竹喧归浣女”引得不知多少人心向往之。时人常叹“回不去的……”,且得月明星稀,大浪涤去,身前多少名与利,堪与谁人能听?何必自己囿心于程序般的生活中,为外物戚戚,不如把人生当作修行,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住什么,这样简单的生活,会给你带来洒脱道人般的快乐,而你只是不愿拨开眉下的淫雨霏霏。

⑤或言,如君述,我们都去荒山野岭垦一片地,立木建屋,诵读养性,那岂非回到久远的鸡犬桑麻时代?不,简单不是退步,更不会导致人们脱离时代而落后,而是能牵引人们奔涌向前。人应当保持一颗简单的心来得到智慧与洒脱,其实结庐在野境绝非“简

单”,只不过是为了简单而举行的繁复仪式。真正的简单不拘于外,你可以结庐在人境,也可以经纶事务、鸢飞戾天,只消一个善良的愿望置于膺间,一个简单的想法存在心里,

那么你的人生将会简单而完美。履过了工业革命与商业文明,人们渐渐由浮躁的奢华转向了低调的简单,近年风行的简约主义不正是在展示简单之美吗?

从今天起,让我们学会简单,并崇尚简单之美。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引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列举小学时学画人物肖像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请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概括“简单之美”的内涵。

5.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

故乡红叶      凸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①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②:“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依如山里的人们。

【注】①踅(xué):中途,折回。②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1.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

2.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

①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4.请赏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我”对“父亲”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 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3)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5)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6)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填空。

(1)A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B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

这段文字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__,出自作家________  之手,文中的A是 __________ ,B是________

(2)从《黄永玉大画水浒》的三幅画中,请任选一幅,写出人物的姓名和绰号。

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绰号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