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触触的春日。...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触触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粉红的桃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她灰白头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显得笑得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的抽泣。一个六岁的孩于无法主宰自己,更无法主宰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A)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走是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其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散文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于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走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语段

事情

我的心理

六岁那年春日里,我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目送母亲。

C

A

热切盼望离开,又略带伤感。

B

D

去年深秋,我目送父亲的离世。

痛苦深重

 

 

2.选文以“人生是一场场目送”为题有何妙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第③段A句中“无限地拉长”用得精妙,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第④段中的B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原文,联系生活实际,请谈谈你对第⑧段龙应台这番话语的理解。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采用对比手法,将我与龙应台的目送经历对比描写,突出父母的难忘印象。

B. 文末作者认为人生会经历一场场目送,作为目送者抑或是被目送,情绪消极无奈。

C. 第⑥段化用柳永的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增添语言的趁味性,揭示文章的主旨。

D. 选文深情地叙述我的四次目送经历,我因龙应台的《目送》而真正理解目送的含义。

 

1.示例:A.十七岁时的夏末秋初清晨,父亲在小站目送我离家到省城求学。 B.六年后的早春二月天蒙蒙亮时,父亲在简陋的门楼下目送我远嫁他方。 C.无奈 D.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 2.示例: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主旨;点明叙事线索,表明我由目送经历中生发的人生感悟;把人生比作一场场目送,富有哲理,引人思考。(答出两点即可) 3.(1)示例:“无限地拉长”用词精妙,描绘父亲深情凝望女儿远嫁他方的背影,突出父亲目送我时内心的不舍与难以释怀的落寞。(2)示例: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痛苦”比喻成“又重又黑、深不见底的铅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目送父亲离世的悲痛之情。 4.示例: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在生命成长、独立、逝去的过程中,从不舍、落寞、痛楚转为正视、坦然、勇敢放手,体现作者对生命与亲情的理性思考。 5.D 【解析】 1.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篇阅读,全盘把握,根据要求找出要点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 2.试题分析:赏析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几方面进行鉴别欣赏,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标题进行赏析,一般从标题的使用手法来考查,有时也从文章内容和主题角度,要求学生对文章标题进行理解,这时要求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深刻认识文章主题。当然还有结构上的作用,即线索。最后看有否引人入胜的作用。 3.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文中精彩词语的能力。赏析词语时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但在鉴赏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无限地拉长”,描绘父亲深情凝望女儿远嫁他方的背影,突出父亲目送我时内心的不舍与难以释怀的落寞。(2)考查修辞类型及其效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痛苦”比喻成“又重又黑、深不见底的铅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目送父亲离世的悲痛之情。 4.试题分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此题要挖掘其深刻内涵及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5.试题分析:答此题,把握主旨最为重要。答案为D项:选文深情地叙述我的四次目送经历,我因龙应台的《目送》而真正理解目送的含义。A项所说的对比,B项所说的“情绪消极无奈”,C项所讲的诗句的作用,这些都不符合原文意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美妙的羚羊峡谷

    ①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有一个并不繁华的小镇,那里聚集了众多名声显赫的国家公园。而就在这个小镇东南不远处,有两段神秘的峡谷,当阳光照进幽深宁静的谷中,光与影的舞蹈便在这里释放魅力,这就是美妙的羚羊峡谷。

    ②羚羊峡谷属于狭缝谷,深入谷底会发现它如同一个美妙的艺术宫殿。谷壁看似轻柔,实则非常坚硬,岩石表面像被精心打磨,纹层顺着岩壁流淌,如同一万年前的波浪被定格在这狭谷中。阳光从峡谷顶部射入,幻化出奇幻的色彩。所以也有人说羚羊狭谷是“被上帝抚摸过的地方”。

    ③羚羊狭谷分上、下两段,两段相隔的几公里之间都是平坦的沙漠。

    ④上峡谷只有180米长,谷底稍宽一些,但最宽的地方也不过5米。走进上峡谷好像进入了一个大自然的神殿。头顶上射下来的阳光让曲折的峡谷时而暗影朦脆,时而红光沐浴。一道道层峦叠嶂的优美弧线背后不时透出柔和的彩光,神秘莫测,吸引着无数探奇的游人。

    ⑤下狭谷是条长800米,深约10米到20米的“地缝狭谷”。它像蛇一样蜿蜒在地下,宽的地方只有两三米,狭窄处难有下脚的地方。谷底很平坦。两侧光溜溜的砂岩壁上呈现出各种曲线的三维组合,水平的波纹和纵向的波浪形曲面相交,凹凸有致。构成羚羊峡谷的岩石是红色的砂岩,它之所以显示出鲜艳的红色或橘红色,是因为铁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同沙子一同沉淀下来,充当了红色的染色剂。阳光从头顶上的天缝里倾泻下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束,缓缓地扫过地缝。红色的砂岩就在光影里呈现出柔和的各种暖色色阶,从橙黄到赤紫,像火焰在舞蹈,像丝绸在飘动,也像涟漪在变换。砂岩地层与阳光共同创造了这奇妙的狭谷。

    ⑥羚羊峡谷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羚羊峡谷地处科罗拉多高原的中部,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暴雨造成的山洪水量大,水流急,常常沿地表的低洼缝隙急速流下。流水与其中裹挟的沙石块和树木一路撞击侵蚀河床,让它越来越深越来越宽,逐渐变成了宽大得狭谷。

    ⑦科罗拉多河在日夜流淌,继续塑造着大峡谷。科罗拉多高原上数不清的季节性河流也无定时地冲过羚羊峡谷类的狭缝谷,把它们不断地加深加宽。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再过几百万年,谷将变得宽得望不到对岸,深得与海平面平齐。那么到那时,如今的缝隙般的羚羊峡谷会不会被溪水开凿成新的大峡谷呢?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第4期,有删改)

1.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当阳光照进羚羊峡谷时,光与影的舞蹈便在这里释放魅力。

B. 羚羊峡谷属于狭缝谷,深入谷底会发现它如同一个美妙的艺术宫殿。

C. 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

D. 科罗拉多高原上数不清的季节性河流定时地冲过狭缝谷。

2.选文是从位置、______、构成、______和发展等方面介绍羚羊峡谷的。

3.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③④⑤段不可以调换顺序的原因。

4.分析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结合链接材料,解释砂岩地层与阳光如何创造出奇妙的景象。

【链接材料】丁达尔效应是一种很常见的散射现象,例如光透过云层的时候,早晨透过森林的时候,甚至雾霾时车灯发出的光束,都能看到光的线条。当然如果没有散射的话,你走根本看不到任何光束的,比如你直接看水或者溶液,它都是透明的,没有任何光线。

 

查看答案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1.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余一小舟 ______________ (2)窥谷忘 ___________________

(3)雾凇沆砀 ______________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急湍箭   人之所欲莫于生    B. 百叫无    巘多生怪柏

C. 饮三大白   然后能自    D. 姓氏   真无马邪

3.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湖  中  人  鸟  声  俱  绝

4.翻译下列句子。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B.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面貌,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C.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中“浮云”这一意象用来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D. 这首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这首诗中,“浮云”的含义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文化是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A  (积淀   沉积)着久远的岁月印痕。它绽放在春节缤纷的花炮中,闪烁在京剧斑斓的脸谱中,跳动在二胡凑美的弓弦上,传扬在诗词浪漫的意境里……

传统文化  B  (记载   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五彩纷呈的形式令(shǎng  xīn  yuè  mù)。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也会在文化的熏陶下变得厚重而雅致。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成语。

________    ________   (shǎngxīn    yuèmù)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语境,从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面原句上修改病句。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悠哉悠哉,_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

(2)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4)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5)______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8)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9)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样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