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朱文公受骗 朱文公①有足疾,曾有道人②为施针熨③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

朱文公受骗

朱文公①有足疾,曾有道人②为施针熨③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④,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⑤翁。”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①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儒学大师,谥“文”,故称朱文公。②道人:道士。③熨:中医学名词,俗称“热敷”。④筇:竹名。⑤勃窣:匍匐而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道人得诗径去_______     (2)足疾大作______

2.对文中画线句句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某人不想得罪他,但是想要追回他的诗。

B. 某人不想惩处他,只是想要追回他的诗。

C. 我不是想要得罪他,但是想要追回那首赠诗。

D. 我不是想要惩罚他,只是想要追回那首赠诗。

3.文中表现朱文公受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朱文公受骗后的表现来看,他是个____________的人

 

1.离开发作 2.D 3.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 4.洁身自好,看重自己的名誉,怕自己的评价助长骗子的行为,给民众带去不好影响 【解析】选自《鹤林玉露》 作者:罗大经 年代:南宋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去”是“离开”的意思;“作”在这里是“发作”的意思。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罪”在这里作动词,是“惩罚”的意思;“但”是“只是”的意思,所以D项的翻译准确。 3.此题考查学生正确翻译文章以及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的意思是:没有几天,脚病发作得非常厉害,比没有针灸时更严重。这句话说明道人的治疗没有效果,从而体现出朱文公已经受骗。 4.本题考查概括理解内容及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根据后文情节“道人并没有治好朱文公的脚病”,这里的“得诗径去”表现出他的心虚。从文中的“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可以看出朱文公的心地善良,为他人着想,害怕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待日出时,由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

B. 日出时,抓住色彩变化的特点,勾勒出一幅雄伟、壮丽的景象。

C. 作者在日观亭看远古的石刻,许多都磨灭消失了。

D. 在对泰山壮丽的景色的描绘中,饱含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查看答案

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见赠”的意思是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B. 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旧友和遭贬23年之后人世沧桑之感。

C. 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 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

 

查看答案

默写

(1)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望岳》

(2)___________________ ,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3)人面不知何处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都城南庄》

(4)__________________,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天净沙  秋》

(5)殚其地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捕蛇者说》

 

查看答案

作文。

接受吧/尽情让雨拥抱你/洗净你的疲惫与彷徨/冷却你的不羁与梦想

走过雨季/才能锃亮你浑浊的眼眸/才能丰润你生涩的翅膀

走过雨季/涤荡灵魂/去追寻/心中那米暖暖的阳光

请以“走过雨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③不要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⑤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和人名;

⑥书写认真规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红叶(凸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富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甲)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乙)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③:“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如山里的人们

(本文有改动)

【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②踅(xué):中途折回。③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1.本文记述了作者多次回乡前的心理及回乡的原因,请阅读相关语段,分别概况作者几次回乡的心理及回乡的原因。

2.阅读文中画线语段,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乙两处“辜负”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甲)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乙)父亲么?!

3.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文章开头要写“香山红叶”?

4.阅读全文,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5.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