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阅读《发现每个人的精神力量》一...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阅读《发现每个人的精神力量》一文,会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留意你身边的人,关注他们的生活,相信你也同样会有所发现,会被某种精神力量所感染。请以“发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连环画,请你发挥想象,以“沈括上山看桃花”为题目或自拟题目,将其扩写成一篇600-800字的故事。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 -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发现 我发现了,我发现了!我发现我可爱的家乡变了! 我的家乡是潍坊,它是举世闻名的风筝都。自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变了,变富了,变美了。 就拿东风街来说吧!狭窄的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路面整洁而乌黑。道路两旁有五颜六色的花草争奇斗艳。为了保护它们,工人叔叔们还给它们做上了雪白的篱笆。走在路上,不一会儿就会闻道一股清香。道路两旁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与昔日低矮的平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潍坊不但交通发达了,而且也增添很多景点,如:景色怡人的白浪河;古色古香的十笏园;风景绮丽的张面河 …… 风景独特的人民公园更是独具一番特色: `春天,青山叠翠,连绵成伏。水平如镜的湖面倒映着青山。忽然,一阵微风吹过,平静的湖面立刻泛起片片鱼鳞市的波纹。天上,有几只小鸟飞过落到湖岸边的小树林中,唱着欢快的歌。草坪上,五颜六色的小花点缀着如茵的绿草,好像是纺织工人精心编制的一条美丽地毯呢! 秋天到了,黄色的叶子像给道路铺上了金色的地毯。跨狗那造型别致的石拱桥,由人们可以坐在凉亭里休息,迎着拂面而来的微风,观赏着秀丽的湖光山色,真是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呀! 家乡啊!我发现了,你变了,变的富饶了,变得美丽可爱了,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解析】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发现的意思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阅读《发现每个人的精神力量》,给我们的启示是:汇聚每个人的精神力量,形成强大的中国力量。这里要注意不要只写发现的表面现象,要写出精神品质。 点睛: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春节期间,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电视节目以其活泼的形式,迅速带起“人人读诗、人人爱诗”的风潮。然而,比赛中也暴露出一些选手只知背诵,不知其意,不懂平仄对仗,甚至不知道诗词中一些字的正确写法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发人深省——中国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难道就只是背诵吗?在班级“走进诗歌”交流会上,请你借助一两句诗,介绍一下中国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还有哪些。

题目二:学校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观博物馆。小明认为现在学习紧张,实地参观太浪费时间,也没有这个必要,看看学校下发的一些文字资料或者上网查阅相关的知识就可以了。作为小明的朋友,请你写一段话来劝说他。

要求:(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使用得当。

(2)字数在150 -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发现每个人的精神力量

盛玉雷

①每一个寒冷的冬季,总会对温暖有着最深切的期盼。立春伊始,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如期播出。十位年度人物,或倾一己之力,或践一生之诺,用卓越的成就和感人的事迹,驱散着这个漫长冬季的寒意,传递着超越时间和地域的力量。

②从“东方红”“北斗”的声震寰宇,到“嫦娥”“玉兔”的飞天之旅,中国人仰望星空的伟大征程铺展开来;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成功发射,让中国傲然挺立在量子科研前端、通信领域前沿……正是孙家栋、潘建伟这样的科学家默默耕耘,才架设起一条横亘星空的天线,与星辰为伴、同宇宙对话,在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更迭之中,刷新着我们追逐梦想、探索未来的活力。

③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不仅需要高耸入云的枝干,也需要茂密厚实的根系;一个拥抱未来的民族,不仅要有【甲】,也要有【乙】。我们看到,面对千度烈焰,王锋在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无私无畏的生命赞歌;面朝泥洋大山,支月英用36年的美好年华,为两代人的童年送去希望;面对战机故障,张超在4.4秒的抉择中,用生命完成一个军人最后的使命,弥留之际依然执着“我还能不能飞”;不仅如此,耶鲁高材生秦玥飞扎根湖南农村、大国工匠李万君攻关高铁难题、医院院长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法官阿布列林捍卫法律尊严、大夫梁益建为病人奔走募捐……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之所以能够“感动中国”,正在于无论是如涓涓细流的漫长坚守,还是惊天动地的辉煌瞬间,他们所迸发出的令人震撼的力量,回应着这个时代的精神渴求和信念坚守。

④无疑,“感动中国”只是一扇窗口,在十五载里所诞生的上百位年度人物,也只是中华民族厚重精神的代表,更多拥有坚定信念、笃定信仰的人们,才构成了我们【丙】。刚刚过去的春节,一位边防兵“喝牛奶”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人。照片里,由于天寒地冻,牛奶已经冻成了冰块,战士只能撕开包装用嘴唇的温热去融化。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一位战士代表了无数在春节期间仍然坚守岗位的人,他们以归途迢遥的坚守,换来了其他人回家过年的从容。其实,把视野从春节扩展到日常,无论是路边早餐摊位旁忙碌的夫妇,还是风里雨里永远在路上的快递小哥,抑或是在冷风中跺脚取暖的保安大叔,在每一个平凡人的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坚守,都有荣光闪耀的时刻。正是在普通人的坚守里,蕴藏着每一个人都有的价值和力量。

⑤无数涓滴细流,最终汇成蜿蜒水道,奔向大江大海。当“感动中国”特别致敬奖颁给中国女排的刹那,不知让多少人再次感慨“女排精神”的回归。女排姑娘们众志成城,把12个人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劲,荡气回肠问鼎奥运,为“团结就是力量”做出了最生动有力的注释。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⑥从这个意义上,“感动中国”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发现个体力量的契机,而当每个中国人的力量汇聚起来,便是坚如磐石的中国力量。

(选自《 人民日报 》)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发现每个人的精神力量的意义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2.阅读文章第②-⑤段,概括说出“每个人的精神力量”中“每个人”指哪几类人?(用“不仅……,还……”的句式)

3.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短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根深千尺的精神厚度      ②不朽的精神底座    ③仰望星空的精神高度  

【甲】处应填:________             【乙】处应填:________

【丙】处应填:________

 

查看答案

书房花木深

冯骥才

①有一天,我突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条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鲜花罕有,绿叶为多。再摆上几把藤椅、竹几、小桌,两只木纹裸露的老柜子,各类艺术品随心所欲地放置其间。还有一些老摆设,如古钟、钢剑以及拆除老城时从地上捡起的铁皮门牌高高矮矮挂在壁上……最初是想把它作为一间新辟的书房,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灵感。谁料坐在里边竟写不出东西来。白天,阳光进来一晒,没有涂油漆的松木的味道浓浓地冒出来,与植物的清香混在一起,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诱惑出来。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

②到了夜间,偏偏我在这书房各个角落装了一些灯。这些灯使所有事物全都陷入半明半暗。明处很美,暗处神秘。如果再打开音响,根本不可能再写作了。写作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钻到自己心里的一种生活,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在这样的被各种美迷乱了心智的房子里怎么写作呢?因此,我没在房里写过一行字。每有“写”的欲望,仍然回到原先那间胡乱堆满书卷与文稿的书房伏案写作。

③渐渐地,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但得不到我的照顾。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时才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生命力旺盛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唧唧喳喳地飞了进来,我欣喜之极,怕吓坏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了。

④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甚至还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

⑤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色的幔帐。常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于是,在我写作过于疲劳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

⑥我开始认识到这间从不用来写作的房间非凡的意义。虽然我不在这里写作,但它却是我写作的一部分。我前边说,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象,只有离开写作才回到现实来。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常常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所享受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⑦我被它折服了,并把这种奇妙的感受告诉一位朋友。朋友笑道:“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呢!其实你们这种人理想与现实从来就是混成一团。你们总不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因此你们常常被现实击倒在地,也常常苦恼和无奈。是不是?”

⑧朋友的话不错。于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

(文章来自网络,有删改)

1.阅读文章,依据书房建成前后作者心理感受的变化,梳理文章内容。

_________ →心智迷乱,无法安心写作→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③段和第⑤段都描写了花木的生机勃勃,但作者的写作目的略有不同,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有何不同。

3.读了此文,有人认为作者是为了表现环境与人的关系,也有人认为是写作家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材料一】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那里风沙大、降水少,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等形式。靠崖窑是利用自然的垂直崖壁横向掘进的窑洞,按地形等高线排列成行,上下行之间以踏步连接。地坑窑是一种下沉式窑洞,俗称“暗庄子”。它是从黄土塬面向下挖出窑洞院落后,再从院落四周塬壁中掘出数孔窑洞。箍窑是一种在地面上建造的类似窑洞的房子,由于防寒防湿条件较差,一般只作杂窑使用。以地坑窑为例,窑洞村落几乎完全  ①   (融合 镶嵌)于自然环境之中。从窑洞单元或单孔窑洞来看,其景观价值十分平常,但从整体环境来看却充满乡土气息。人们走在黄土塬面上,只见一方又一方的地坑四下散布着,树梢从坑内探出头来;人声笑语从坑里飘散出来却不见其身影,构成一幅奇异的景象。

【材料二】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其中以福建龙岩永定、漳州南靖的土楼最为有名。这种独特的建筑多以生土夯筑建造而成,其形状多以圆形和方形为主。圆楼是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土楼村落常常建在山丘洼地上,背倚青山、面临田畴、方圆结合,黄墙黛瓦  ②   (掩藏 掩映)在碧野蓝天之中。虽宛如“飞碟”,体量硕大,却无逼迫感。建筑与外部环境边界清晰,但由于主体建筑是就地取材,建筑依然具有强烈的地域归属感。

【材料三】

图1                            图2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横线处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①处应填________,②处应填________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写出【材料三】中两幅民居建筑鸟瞰图中的民居建筑名称。

图1:____________鸟瞰图       图2:__________鸟瞰图

3.【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介绍了两种民居建筑,请综合两则材料说明的内容,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并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或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作出合理推断。

你的问题:__________

你的推断:__________

4.结合以上材料中对窑洞土楼的介绍,说说你对链接材料中画线句的理解。

【链接材料】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在类型上丰富多彩,在形式上多种多样,但是纵观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又无不体现着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该服从这种规律。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可以互相交流、和谐共生。

 

查看答案

《论语》中的智慧,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请你结合下面任意一则,说说它带给你的转变。

第一则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第二则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第三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四则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