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在光阴里,磨就一个自己》,完成下面小题。 在光阴里,磨就一个自己 米丽宏 ...

阅读《在光阴里,磨就一个自己》,完成下面小题。

在光阴里,磨就一个自己

米丽宏

①听到一个词:磨镜,很古旧。是啊,以铜镜照面,那都是什么年代的事了?可是,那时的镜子,就是拿一块一块铜,人工打磨,一直磨到光亮可鉴,才成镜子的。

②磨,很有点疼痛感,可疼又如何呢?世间万物,角角落落,哪个不在经受着“磨”呢?在“磨”中痛,也在“磨”中快乐和重生。一个人成长的历程,就是受磨砺的过程。被小病小灾磨,被贫穷困苦磨,被挫折坎坷磨,被悲欢哀乐磨,纵使从小到大,锦衣玉食,万事顺遂,亦免不了被光阴磨,到老来,一马平川,履历平平,竟没有值得回忆的亮点,岂不是另一种痛吗?

③作家余华在《活着》中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就是忍受,忍受就是磨砺,磨哪儿,哪儿不痛呢?

④老辈人教人读书,爱说“《文选》烂,秀才半”;教人学诗,爱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文选》烂”,想来是久之自悟,步步生莲,自是磨烂的;那熟读唐诗,何谓“熟”呢?也不外乎磨烂了,嚼碎了,吸收了,跟自我融为一体了。

⑤这磨,是要有一股子专注劲儿的。日月如梭,人生浮脆,专注,好似是一柄锐利的钻头。光阴在磨你,你把光阴打磨成另一个自己。

⑥《老残游记序》里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记》,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都是男人的哭啊,因心清,因心痴,因心悟,才有那时代顶尖儿上的长歌当哭,那哭叫我一阵阵心惊。他们把一腔情、整个心,投诸横平竖直的文字和坎坷不平的世道人心,把生命打磨成了一场震撼史册的哭,至今哭声隐隐。

⑦光阴总是磨人,有繁华,必有萧瑟;有红颜,必有色衰;才是美目盼兮,转眼鹤发鸡皮;大自然的脚步,任谁能阻止得了呢?

⑧人,从来不具有光阴的所有权,我们只能打磨攥在手里的每一寸光阴。光阴磨人,最难是坚持。跟你一道的路上,必有前行者,有歇脚者,有歌唱者,也有讥讽者,别人做什么,说什么,与你何干呢?唯一要做的,是做好自己的选择,走出原则,做出情调,走出境界。万物走在节气里,你走在自己的路上。跟着光阴走,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⑨泰戈尔说: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⑩看看供我们使用的光阴,最长不过三万六千余日,做复杂的事情,真的不太够;那就在简简单单的事情里,磨就一个自己。也许打磨的过程有点长,有点累,有点枯燥,但你要真诚地喜爱受打磨的自己,其他的,勿作声,勿表白,一切交给光阴去说话。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文中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⑨段“泰戈尔说: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一个人成长的历程,就是受磨砺的过程。 2.引用论证 有力地证明了活着就是忍受,忍受就是磨砺这个观点。 3.只有经历痛苦的磨砺过程,一个人才能成长。因此,要在简简单单的事情里,磨就一个自己。(结合原文,意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题目要求用原文来回答,文章先举铜镜磨成的经过这一事例,然后引出关于人的方面,用“一个人成长的历程,就是受磨砺的过程”来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2.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第三自然段引用作家余华《活着》中的句子,属于引用论证,这是道理论证中的一种。所揭示的道理在段末明确的提了出来——活着就是忍受,忍受就是磨砺。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中心论点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指的是经历痛苦的磨砺过程;“弹出世间的绝唱”指的是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告诉我们只有经过磨练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探究题

【材料一】霾,也称阴霾、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

近些年来,随着“霾”天气现象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

霾中含有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它们在人们毫无防范的时候侵入人体呼吸道

和肺叶中,从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诸如咽喉炎、肺气肿、哮喘、鼻炎、支气管炎等炎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心肌缺血及损伤。而霾也常常引发交通事故。

【材料二】“霾”字在殷墟甲骨文中多次出现。发明这个字的人很有幽默感:一只瞪大眼睛的狡猾狸猫,在簌簌而下的雨中藏头露脚地走着。商代甲骨文多为卜文,与“霾”相关的卜辞曰,“霾其有咎”,意思是霾这种天气对人不利。在《诗经·邶风》写道,“终风且霾”,也就是说大风使空中降下许多土气。而屈原的《楚辞》里把“霾”与“埋”等同起来,有土中掩藏的意思。

【材料三】央广网北京12月19日消息称,今冬以来最持久的雾霾天气正在影响我国,多个城市已达严重污染,预计此次雾霾还将维持3天,直到21号后半夜才会自北向南减弱消散,今天夜间到明天将进入此轮雾霾最严重的时段,中央气象台已连续发布霾橙色预警和大雾黄色预警。

6省市深陷“霾”笼,其中,40个城市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23个城市启动红色预警、17个城市发布橙色预警。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自16号已经开始并且还将遭遇3天的“十面霾伏”,持续时间之长、污染程度之重,成为今秋来袭雾霾之最。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6省市正合力“抗霾”。

(1)请根据材料概括雾霾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加点的“它们”指代的是:_______

(3)“十面埋伏”本意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四面八方广布伏兵,表现一种不可逆转的军事态势。你认为“材料三”中“十面霾伏”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对材料的分析和生活实际,请提出三个“抗霾”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对联

(1)根据你的古典文学的阅读积累,补写下列对联。

上联:西游记,记唐僧师徒,降妖捉怪,取经西天;

下联:水浒传,传_______,杀富济贫,_______

(2)请结合语境,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漫步水乡同里古镇,走上古朴典雅的渡船桥,绿水悠悠,小船静卧,暮色渐近,飞鸟相还。渡船桥的桥联很精彩,联云:“春入船唇流水绿,人______渡口夕阳红。”正是眼前之景,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读后让人涌起思乡之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首联交代了时、地、人、事,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旖旎风光的悠然兴致。

B.颔联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寂静的景象。

C.颈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描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唯美的视觉感受。

D.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思乡情。

(2)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

①足蒸暑土气,________。(白居易《观刈麦》)

________,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④李清照《武陵春》中,上片由含蓄转为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________

⑤辛弃疾的《破阵子》中,从形、声两方面着笔描写军营生活,有力烘托豪迈热烈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⑥词的过片具有承上启下以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沁园春·雪》中的过片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江河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星星变奏曲》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B. “《孤独之旅》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孤独之旅》”。

C. 《史记》中,“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列传”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

D. 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前的进谏,后半部分表明出师夺胜的决心。文章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