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惬意,是满意,是舒服,是一种愉悦的感受。一道难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惬意,是满意,是舒服,是一种愉悦的感受。一道难题的破解,一次意外的表扬,一份期待的礼物,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会让你欣喜。一丝惬意心中来,心情好了,花会格外的艳,草会格外的绿,水会格外的清,阳光也会特别地温暖……

请以“一丝惬意心中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写出题目。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

 

一丝惬意心中来 夏天的晚上来得很迟,晚上7点天空还很明亮。太阳渐渐消去,在余光中泼下凉水以后,我就坐在阳台上看夏天的黄昏。 太阳已经隐匿在后方的高楼和树木中,只有一点一斑还照射出来,把外面即将昏暗的世界点亮起来。天空中的蓝从我眼睛上方向四周散去,渐渐浓开,然后变白,与远方建筑物下的淡黄相接。它就像一只大床,纯净的舒适的床,但翻滚上面的不是我,我只是望着那里,躺在那里的是我的眼睛和过多的幻想。或许天空承载太多,但一种外空的吸引力让幻想悬挂着,让人采撷,从而更加神秘。并且,还有一些帮天空承载幻想的,比如霞。霞不是阳光的作品,它只是偶然在那里,被偶然的一缕阳光所照射而发出了绚丽的光,是一种华丽与升华,它总是一丝一丝的,现在远方,近处,一笔宁静,一笔安详。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就如我眼前的景色被我看到过。 那些老房子总在这个时候大放光彩,阳光在班驳的墙上留下一片片光辉,让旧时的痕迹充满阳光又留下浓重的阴影;每一面墙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那些痕迹与阴影是我们瞻仰和聆听的对象。相比之下农田就直白多了,踩在它们身上的脚印一个又一个,滴在它们身上的汗水一遭又一遭,总是不停演绎,无须述说。弯着腰的农民在精心护理;抬着头看天的在擦汗和瞻望;腰不停上下移动着的农民在挖掘土地的活力。这些开发出来的翠绿和远方一站又站的绿色,构成了整个黄昏的休息站。 一阵风从天上的吹来或者吹上去,抒写着淡蓝与翠绿的心情。天空偶然掠过的鸟。好象伸手可及,却又一下子飞走了。 一切都是这样静谧,柔情充满整个夏日黄昏,这个时候我喜欢拿本书,不长的篇章在周围的环境的推动下慢慢品尝,有时对着一棵树或者什么的发呆,是把书中的意向联想到周边去了。 眼前的景色太美了,但却很短暂。一棵树可以遮挡阳光,一阵风可以散云霞,天空迟早要暗下来,那时农人要回家,一切都失去了美丽黄昏的味道。 但是在这以后呢?夜晚的宁静同样使有心的人着迷。天空以后可以更亮,只要有美丽的心情,美丽的黄昏天天都有。 我挽留不住霞,但我留得住此刻来自内心深处的一丝惬意。 【解析】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一丝惬意心中来,只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 “一丝惬意心中来”这个文题考生发挥的余地较大,我们更应该注意“惬意”这一释义,“惬意”可以写品味、体味、体会、咀嚼过去的人、事、物、现象感到心情舒畅、美好等。“一丝惬意心中来”写作内容宽泛,不论是自己亲历的事;还是他人的事,古人的事,或者国家、民族的事,只要是过去的事,都可以写。 “一丝惬意心中来”既有“事件”也须有“体会”。只有“事件”,没有“体会”是不准确的,体会就应用心理描写表达出来。本文要求一定写成记叙文这种文体。 “一丝惬意心中来”时,不能仅仅写事,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感受。 点睛: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外祖父猛地冲了进来,扑向外祖母,挥手就是一巴掌,甩着打疼的手叫喊:“臭老婆子,不该说的不许说。”“老混蛋!”外祖母安详地说,“我要说,我不说别的,你所有的想法,凡是我知道的,我都说给他听!”

他向她扑了过去,抡起拳头没命地打。

外祖母躲也不躲,说:“打吧!打吧!打吧!”

我从炕上捡起枕头,从炉子上拿起皮靴,没命地向外祖父砸去。

可他没注意我扔东西,正忙着踢摔倒在地上的外祖母。

水桶把外祖父绊倒了,他跳起来破口大骂,最后恶狠狠地向四周看了看,回他住的顶楼去了。 外祖母吃力地站起来,哼哼唧唧地坐在长凳子上,慢慢地整理凌乱的头发。我从床上跳了下来,她气乎乎地说:“把东西捡起来!好主意啊,扔枕头!”“记住,不关你的事,那个老鬼发一阵疯也就完了!”她说着说着突然“哎哟哎哟”地叫了起来:“快,快,过来看看!”

我把头发分开,发现一根发针深深地扎进了她的头皮,我使劲把它拔了出来,可又发现了一根。

1.联系全文说说外祖父为何毒打外祖母?

2.本选文可以看出外祖父、外祖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联系整篇小说的内容说说外祖父和外祖母各是怎样的人?

3.赏析下列句子中加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向她了过去,起拳头没命地打。

4.选文是用第几人称来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查看答案

“第二”的价值

①一教授在课堂上问: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大家脱口而出:珠穆朗玛峰。又问:世界第二高峰呢?台下一片沉默。这种“记得第一,遗忘第二”的现象,乃至由此衍生的“只认第一,不认第二”心理,在我们的社会上还较为广泛地存在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选择。

②我们常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也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当元帅。当我们不能成为“第一”时,是否甘为“第二”?“第二”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自然界中,在胡蜂凭借“身高马大”袭击蜜蜂蜂巢时,一只工蜂会冲上去死死缠住它,更多的工蜂则会紧跟而上,工蜂最终靠集体力量战胜胡蜂。第一只冲上去的工蜂格外可敬,但其他工蜂的壮举同样可贵。毫无疑问,正是众多“第二”,成全和光大了“第一”的价值,共同铺就了通向胜利的道路。

③“风行草偃,从化无违”,社会道德的拔节既需要“风行”,也离不开“草偃”。江苏南京,听到电台播发有人抢劫奥迪车的消息,多名出租车司机协助警方围追堵截,成功将涉案车辆拦截。四川遂宁,看到有人抢劫,前后多人追了上去,终使抢劫者无路可逃。河北保定,“良心油条哥”刘洪安拒绝用剩油炸油条,他带了这个头,越来越多的油条店不再重复使用剩油,“良心经营”之风蔚然。无数事实表明,正义所以能战胜邪恶,光明所以能战胜黑暗,善美所以能战胜恶丑,就在于众多的“第二人”一起汇成正能量的洪流。

④许多时候,意义远比名次更重要。在自行车队中,有“破风手”和“冲线手”的角色区分:“破风手”在比赛中负责冲破气流,为紧跟其后的“冲线手”减轻空气阻力,临近终点时,体力相对充沛的“冲线手”奋勇冲刺,为车队争取冠军。无论是“破风手”,还是“冲线手”,名次虽不同,但各担其责,各出其力,贡献不分大小。在社会风气的形成、道德价值的引领中,没有“破风手”的引领就缺少目标和方向,没有“冲线手”的跟进就难以形成趋势和力量。

⑤做“第二”当然不是盲从,而是一种正向价值的选择,择其善者而从,择其不善而改,向着正能量靠拢。“上梁”歪则跟着歪,别人送礼请吃自己也不闲着,这样的盲从只会使得违纪违法绵延不断。如果第一人挤占生命通道,众多“第二人”视其不善而不从,生命通道又怎会屡屡出现被挤占的局面?如果第一个人哄抢交通事故中散落的物品,“第二人”站出来制止而不是抢得更猛,是不是就能隔断哄抢的传播链?正是诸多“第二人”择定的价值,共同熔铸出道德向上拔节、人心砥砺前行的中坚力量。好风气要靠每个人来坚守,每道“梁”都顶得住,无论是政治生态还是社会风气,才不会出现裂痕和塌方。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人生一世,做何种人,成何种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身处什么环境,见贤思齐、起而行之都是难能可贵的进取态度。只要有颗向善上进之心,第几又何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中,列举教授与学生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试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筷子春秋

①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 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

  ②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③“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④《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⑤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⑥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作者 李阳波 选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报》 略有删改)

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筷子”的知识?

2.第④段划线部分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第⑤段加点的“理论上”能否删去?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4.文中写筷子作为餐具有哪些优势?

 

查看答案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①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②谨受教。”

注:①卒然:突然。“卒”通“猝”。②无忌:信陵君的名。

1.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

①臣之曰  _____________ ②事有不可____________

③我人也 __________     ④君之忘之也  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

4.读过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查看答案

阅读右面这首古诗,回答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