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最美的读书声 ①在叙利亚与土耳其边境接壤的地方,苏姗带...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最美的读书声

①在叙利亚与土耳其边境接壤的地方,苏姗带着一脸惊恐蜷缩在一个废弃的土屋里。很长时间了,她的胸口还在剧烈地起伏着。

②过了很长时间,苏姗的心绪才舒缓下来,她心力憔悴地走出土屋,眺望着家乡霍姆斯的方向。她看到,远处山路上,逃离战火的难民正源源不断地涌来。持续了一年多的叙利亚国内动荡,使叙利亚民众饱受战火的摧残。

③苏姗曾是大马士革大学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家乡霍姆斯一所中学教书,看着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学生、明亮的校舍,她沉浸在教书育人的幸福生活中。

④可是,这种幸福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国内就发生了严重的动乱,各种政治派别风起云涌,人们互相攻击、谩骂,最后导致了武装暴乱。这种动乱的局面,也彻底地改变了苏姗平静的生活。学校停课了,教师们也各奔东西。大街上,枪炮声一天紧似一天……

⑤为了躲避战火,苏姗随着逃难的人群,带着自己唯一的一样东西——一块小黑板,长途跋涉,最后,逃到了叙利亚与土耳其相接壤的边境。她看到逃难人群中的儿童,心想,如果不是动乱,这些孩子们正在教室里读书,享受幸福。可是,现实使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布满了阴云和惆怅。想到这里,苏姗将带出来的那块小黑板挂在土墙上,用粉笔写下一行字:我们的学校开学了!然后,她将孩子们带到小黑板前的空地上坐下。

⑥她站在黑板前,看着眼前一双双天真无邪地眼睛,深情地说:“孩子们,我们的这所特殊学校开学了!无论我们国家发生了什么,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学习,只有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好我们美丽的祖国和家乡。” 说到祖国、说到家乡,苏姗的嗓音哽咽起来,眼睛里噙满了晶莹的泪水,她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里也噙满了泪水,有的人还轻轻地抽泣起来。

苏姗抑制住心中的悲伤,在黑板上写下了“和平”、“友爱”、“幸福”几个词。然后,她对着孩子们说道:“今天我们开始上第一课,大家跟着我一起念:和平、友爱、幸福!”

⑧孩子们仰起头,脸上露出憧憬地神情,随着苏姗一起朗读起来。那人间最美的读书声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传出很远、很远……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苏姗在逃难中,为何所带的唯一一样东西是一块小黑板?你从中看到了什

么?

3.读画线句,说说苏珊为什么要将“和平”、“友爱”、“幸福”这几个词语作为第一课的内容?

4.文章第③~④节从记叙顺序的角度来看,属于什么顺序?起什么作用?

5.文章以“那人间最美的读书声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传出很远、很远……”这句话作结尾有何作用?

 

1.示例:苏珊,给叙利亚动乱中逃难的孩子们,上课 。 2.示例:她是一名教师,她把她的职业和自己的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块小黑板就是她用另一种方式战斗的武器,她要用它给战乱中的孩子传授知识,传递情感 。 从中让我们看到:①她对事业的无限热爱;②进一步看到了她对战乱的厌恶,③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怀念和憧憬。 3.示例:这几个词,①表达了苏珊对和平、友爱、幸福生活向往, ②也启迪孩子们为追求这们的生活而努力学习。 4.插叙。 作用:①补充交待了苏珊曾经拥有的幸福生活,与战争带来的灾难成对比;②丰富了文章的情节;③为下文苏珊向往和平幸福的生活作铺垫。 5.①点题,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②表明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声音代表着新一代对未来的心声,给人们以希望与鼓舞,表达了作者对孩子充满了希望。③意蕴深远,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解析】 1.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考点:分析记叙的顺序。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方面的作用: 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此题用“最美的读书声” 表明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声音代表着新一代对未来的心声,给人们以希望与鼓舞,表达了作者对孩子充满了希望,省略号表示意蕴深远,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②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③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④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⑤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⑥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⑦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⑧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⑨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⑩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⑾这并不是危言耸听。⑿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⒀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_______      ________   ____       _______

2.上述摘引的文字所使用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        )

A. 记叙    B. 说明    C. 议论    D. 抒情

3.本段中心句是下列哪一句(        )

A.     B.     C.     D.

4.问题探究:

①怎么理【解析】
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说:“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看法或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运用了大量的排比的修辞手法,请从原文找出一句写下来,并加以简单的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

1.解释下列加粗加点的字。

(1)先自其足_____________  (2)吾忘持____________

(3)归取之  _____________  (4)契其舟____________

2.请翻译下列句子。

(1) 至之市,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为下面两句话标注朗读停顿(每句只标一处)。

(1)遂 不 得 履

(2)其 剑 自 舟 中 坠 于 水

4.你从这两则寓言中悟出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学校开展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我爱文学”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老师让你办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请你完成下列各题。

(1) 请你给文学手抄报拟一个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

报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学手抄报需要设置四个栏目,请你仿照例子再设置三个栏目,并写上栏目名称。

栏目一:  名著推荐           栏目二:___________

栏目三 :______         栏目四:____________

(3) 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部名著,并写出推荐理由

推荐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文中有的句子是病句,请你选出修改不当的一项是(    

上了初中,我才渐渐感到:①要学好功课,是否认真听课是关键。②上课时只有集中注意力,就能把握重点,攻破难点。③以前,有时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我上课常搞小动作,思想开小差。④身在课堂,心在操场,可能学不好功课。

A. ①句删去“是否”

B. ②句“就”改为“才”

C. ③句“思想开小差”与“搞小动作”对调

D. ④句“可能”改为“必定”

 

查看答案

依照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没有泥石的聚积,就没有高山的巍峨。

仿写:没有_________的聚积,就没有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