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完成19-23题。(14分)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

阅读《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完成19-23题。(14分)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他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踏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踏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启动与之相连的发电机。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1..用“‖”在下面段落番号间划分这篇文章的结构。(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选文介绍了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依次是                                 

                                                     。(3分)

3..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3分)

 

 

4..第④段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

 

 

1.① ‖ ② ③ ④ ⑤ ‖ ⑥ 评分说明:每划对一处得1分,共2分。 2.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评分说明:依次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3.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 利用就可以转化为电能。(2分) 4.举例子(1分) 通过列举美国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 所发电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2分) 5.不能去掉(1分),“据专家介绍”增强了对人体生物电池电极说明的权威性和 科学性,更具有说服力,去掉后,就不能体现其权威性,所以不能去掉。(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苦瓜(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

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3.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4.文章以“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

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猴子犹奇,性可驯,然不离母。母黠,不可致。猎人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尽,气绝。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鸣而下,敛受就致。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嗟夫!猿且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

(注释:致:捉到;傅:同“附”,涂抹;敛手:不敢放肆,很驯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猎人毒傅矢__________    母不能生_________

2.请你谈谈读完这则寓言受到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柽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王命急宣  __________         ②多趣味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清荣峻茂”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何陋    B. 山川

C. 实是欲界仙都    D. 忘路远近

5.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 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 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 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查看答案

仿照划线部分,在横线处补写两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才能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查看答案

请用规范的符号画出下面句子的各种成分。

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