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cū  zhuō______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1.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括号里写出相应的拼音或汉字,并解释该字。

3.阿长问《山海经》时,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

4.阿长为“我”买来“三哼经”时,我(有何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

5.“三哼经”是阿长对《山海经》的称呼,这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照应。

6.选文中,作者怎样看待《山海经》?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说明了什么?

 

1.《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2.pī lì 、粗拙 3.“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的心理。 4.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感到意外和惊喜。 5.她并非学者 6.作者虽然认为《山海经》“刻印十分粗拙”但却“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因为他是有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影响。说明了我对阿长十分地感激与怀念。 【解析】出自:阿长与《山海经》;作者:鲁迅 创作年代:1926 1.试题解析:《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原载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文章描述了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文章的语言充满深情,传达出对长妈妈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2.试题解析:该题考核常用字字形。霹雳pī lì: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粗拙cū zhuō:粗疏拙劣,不精美。平时复习时应注意积累。 3.试题解析:该题考核理解文本内容。第三部分(第十九至第二十九段),因长妈妈为买来了的《山海经》,而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主要写《山海经》一事在“我”与长妈妈的交往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山海经》一事彻底颠覆了“我”原先对长妈妈的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终于由“厌”长妈妈、“烦”长妈妈到“敬”长妈妈。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经》。 4.试题解析:该题考核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从题干的信息,应从下一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进行分析即可。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喜悦。 5.试题解析:该题考核对文本内容的把握。阅读课文,我们发现作者十分注意语句间、篇章间的照应,读来印象深刻感人。同样,我们写作时,也应做到有机照应,结构严谨。一、时间照应。二、设问照应。三、前后照应。四、人物照应。五、心理照应。六、物件照应。七、课题照应。该题中为前后照应。 6.试题解析:长妈妈一生坎坷,又渴望生活平安的劳动妇女。虽然粗俗、没有文化又好惹事端,但她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奇迹般的给我买回了梦寐以求的《山海经》。 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这一切都为了表现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练习。

木 兰 诗( 节 选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_____________

(2)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_____________

(3)万里赴戎机,关山若飞 _____________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诗文。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黄河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古之黄河】

(1)面对黄河,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请再写出一组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含上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之黄河】

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说说你对诗中“黄河”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之黄河】

2011年3月 12日,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利津县近千名机关干部来到黄河大堤,植树种草,绿化大堤。为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这一活动,请你拟写一则宣传语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括号里,依次应填入的句子是(       )(只填序号)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有表示喜悦,( );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示赞颂,( );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示虔敬,( );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示成功,( )。

(1)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示憎恶

(2)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示悲痛

(3)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示否定

(4)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示不幸

A. (3)(2)(1)(4)    B. (1)(3)(2)(4)

C. (2)(3)(1)(4)    D. (4)(3)(1)(2)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向长者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B. 他最近进步很快,学习成绩欣欣向荣。

C. 大扫除时,有的同学拈轻怕重、挑肥拣瘦

D. 登上紫金山顶,遥望南京城全景,各种景物栩栩如生,令人心旷神怡。

 

查看答案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齐所缺的名篇佳句:

(1)《木兰诗》描写边塞夜景,表现军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孙权劝学》中从侧面表现吕蒙读书学习确有成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