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同学们,你们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中,一定收到了不少的礼...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同学们,你们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中,一定收到了不少的礼物,可能是一个日日夜夜伴你入睡的毛绒熊;可能是一个惹人喜爱的芭比娃娃;也可能是无形的,一句赞许、鼓励、叮嘱的话,父母的关爱……只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都能发现“最好的礼物”!

请以“            ,最好的礼物”为题,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略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语言,帮助我们打开思路,后面有要求,要认真阅读。这个题目我们从小学就做,可以说非常平常,如果 还按照过去的思路继续作文,恐怕很难获得高分。要想写出精彩的文章,还真得好好的构思一下。从审题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关键的词语“最好、礼物”,最好就应该是对自己最有意义的,给自己影响最大的,而且是积极方面的。这样,补题的内容就要认真思考,找到给自己下面影响最大的事物。补好题目上,可以说作文基本上完成了一半了。从体裁来说,本文只适合写记叙文,不适合写议论文。 点睛:写这种半命题作文,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补好题目,如果能在写作形式上有所创新,材料选择上有所创新,或者在语言表达上有自己的特点,在记叙中适当地加入画龙点睛议论,就会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薄暮下的刀锋

①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②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
    ③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不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④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吗不用砂轮?”他憨然一笑,说:“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我看到他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⑤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⑥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
    ⑦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⑧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⑨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⑩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不禁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子来——戗菜刀——”
    ⑾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便仓皇离开。
    ⑿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他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小人物能够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13)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1.阅读文章③—⑾,请你梳理文章情节。(每空三个字)

(1)__________—— 开刀刃 ——(2)__________—— 再磨刀——(3)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章,请你分别说说第⑦段和⑩段中的两个“不禁”的原因。

3.阅读文章,说说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4.结合文章第④段的内容,请你说说作者是如何把磨刀人的形象刻画得形象生动的。

 

查看答案

(三)

“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我们应当珍惜“舌尖”的文人气质。

B. 电视节目应当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C. 本文围绕“‘舌尖’上的争议”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 “舌尖”的成功宣告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销声匿迹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

2.下列有关第③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多人说第二季没有第一季好,因为它没有那么简单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

B. 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等都会影响电视节目质量。

C. 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把道理阐述得简单明了。

D. 想“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不可能的。

3.阅读①②段,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哪两点?

 

查看答案

(二)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①,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②,而刖③其左足。及厉王薨④,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⑤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和氏:相传名为卞和,春秋时楚国人,和氏璧发现者。②诳:读kuáng。欺骗。③刖:读yuè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④薨:读hōng。古代大臣或诸侯的死。⑤奚:为什么。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厉王使玉人之/与步于中庭    B. 之/寡人之过者

C. 此吾之所以悲/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 使人问其/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请用三条“/”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

3.韩非想借这个故事借揭示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查看答案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是日更___________    (2)是金陵人,________     (3)与余舟一_______________

2.请将文章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反响),为下文做伏笔。

B. “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 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镜,“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查看答案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头连接着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连接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它让中国腾飞,与世界沟通;它是平坦的桥梁,让中国这辆高速列车畅通无阻地行驶在快车道上;它是广阔的天空,让中国这只雄鹰自由自在地翱翔于蓝天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