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一文,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⑴我们知道,人类的...

阅读《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一文,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⑴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⑵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⑶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⑷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⑸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狂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

2.文章第④段画线部分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指出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3.“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一句中不断一词能否删掉?请说出理由。

 

1.数字时代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我们的大脑结构。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写对两个即可。 示例一:举例子,举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实验的例子具体说明了经常使用智能手机可以改变人类大脑。示例二:列数据(字),准确说明参与此项实验的人数、组别和持续时间,使结论更具科学性。示例三:作比较,将智能触屏手机用户和按键手机用户使用手机后大脑相关区域的不同反应作比较,突出了使用智能手机能改变人的大脑。 3.不能,“不断”表示连续、不间断,准确说明在智能手机上频繁地敲打会持续改变人的大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解析】 1.试题分析:从第二段首句“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第四段首句“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可以看出数字时代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我们的大脑结构。 2.试题分析:第④段画线部分举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实验的例子,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出的数字,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智能触屏手机用户和按键手机用户使用手机后大脑相关区域的不同反应经行对比,属于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选取一种说明作用即可。 3.试题分析:首先,明确不能删除。再结合语句说明“不断”的意思,及其具体表明的内容,最后从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角度回答。 点睛:说明文语言具有如下特点: 简洁性、 准确性、科学性、 严密性、条理性、 逻辑性、 趣味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陶公性检厉》一文,完成下面小面题。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

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注】①陶公:指陶侃。侃字士衡,庐江寻阳(今江西)人。少孤贫,积功至荆州刺史。成帝时,封才郡

公。②检厉:检束严格,办事认真。③正会:皇帝元旦朝会群臣、接受朝贺的礼仪。④听事:厅堂。指官

府办公的大堂。⑤除:台阶。⑥仍:乃,于是。⑦阶:官阶。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不解其意 ________________           ②积雪始晴______________ 

③皆录厚头 ________________           ④发所在竹篙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于是悉用木屑覆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乃超两阶用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试说说陶公具有那些优秀品质?

 

查看答案

阅读唐代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一诗,完成第小题。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戍楼:军营城楼。 ②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⑴诗歌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的三、四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专题与综合实践

今年是泰兴籍中国地质学家丁文江诞辰130周年,作为校报主编的你准备出一期丁文江纪念专辑,这一期的专辑名你定为_________  ,校报拟采访与丁文江有关的人士,你准备采访的对象是_______

请列出你准备采访的两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那怪道:“我愿皈正果。”又向前道:“菩萨,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竟沉水底。这个水,鹅毛也不能浮。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在不能沉。我以为异物,将索儿穿在一处,闲时拿来玩耍。这去。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却不是反误了我的前程也?”菩萨曰:“岂有不到之理?你可将骷髅儿挂在头项下,等候取经人,自有用处。”怪物道:“既然如此,愿领教诲。”

(1)上面一段话出自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

(2)上文中的那怪是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_______ 被贬到下界 ,九个骷髅头“自有用处”,后来发挥了什么用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⑴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万籁此俱寂,___________________

⑷油蛉在这里低唱,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更造崩山之音。

___________________  ,鲜克有终。

⑺亡羊补牢,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吾将上下而求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