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项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日的午后,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青,享受...

下列各项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日的午后,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青,享受大自然的天伦之乐

B. 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 数学老师幽默风趣的话语让同学们忍俊不禁地笑了。

D. 每一个革命先烈的背后都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A项错误。“天伦之乐”的意思是:家庭的乐趣,不能形容大自然。B项错误。“随声附和”的意思是: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是贬义词。C项错误。“忍俊不禁”的意思中就有笑的意思,语义重复。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yīn)红       尴尬(gà)      烦燥      大庭广众

B. 倔jùe强        愧怍(zùo)       修茸      锋芒必露

C. 震悚(sǒng)    琢(zuó)磨     累赘      颠沛流离

D. 荒僻(bì)      譬(pì)如      晶莹      侮人不倦

 

查看答案

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从下面的两句话中任选你喜欢的一句,将其抄写在下面的空格内。相信你一顶能写得正确、规范、美观。

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凤凰涅槃。

 

 

 

 

 

 

 

 

 

 

 

 

 

 

 

 

 

 

 

 

 

 

查看答案

请以“又是一年         时”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横线上可以填“花开”“月圆”“清明”“雪飘”等。

要求: 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自选;

③不少于600字;

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

陈忠实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林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引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就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选自《当代作家》)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试品析本文题目的妙处。

2.作者着力描写了高原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3.“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结合全文说说“这株柳树”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里?

4.本文的主角是高原柳,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的灞河柳?

5.作者赞美了这株柳值得人们学习的什么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留住节日文化的根与魂

    ①“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端午节又来到。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有不少习俗,吃粽子、赛龙舟等早已是“通用版”,而喝雄黄酒、早餐吃“五子”则是极具特色的“地方版”,而且这些习俗背后都有着不少讲究和故事。

    ②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被“简化”,甚至被“节日经济”绑架。不少人一边吐槽传统节日文化味道越来越淡,继而开始集体怀旧,一边却又盘算着端午节“吃啥”“去哪儿玩”。这种现象看起来颇为纠结,但也确确实实折射出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困境。

    ③传统节日的魅力,正在于与其所关联的民俗事象。这些民俗虽然最开始所遵循和尊重的是自然节律,但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中,越来越多的文化意味被注入其中。这些习俗里装着我们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正是这些文化积淀构成了我们所说的“节日味道”。

    ④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民俗内容自然会发生变化,一些会留下,一些则会退出历史舞台。“文化就是这样增增减减。”但这并不是我们坐视传统民俗渐行渐远的理由。每逢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都会引发一波“有假无节”的吐槽,这说明国人对民俗文化传承有着极大的关注和强烈的呼唤。

    ⑤节日味道太淡,可能还是参与感缺失造成的。在钢铁丛林的城市中,别说赛龙舟了,就连包粽子吃粽子,也变成了购买和速食。而那些打着“民俗复兴”旗号的商业活动,徒有形式却抽空了内涵,效果可想而知。没有了参与感,没有了“程序烦琐”,个体自然难以体味民俗所承载的文化意味,社会成员之间自然也难以共享文化认知、分享自然情感,传统节日势必难逃“索然无味”的差评。

    ⑥传承民俗文化,并不是要一味地照搬旧规、模仿古人,而是要用心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他们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和形式,注入新的内涵。只有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深入交织,才谈得上光大传统文化的魅力,而这也正是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使命。

    ⑦2009年,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成功打包申遗。但要打赢“端午保卫战”,要做的工作远比“申遗”更细致、更具体、更具创新性。一味地怀旧感慨或喊口号迎不来传统振兴。留住节日民俗,留住节日的“根”与“魂”,还需要尽快找准切入点,舍得发力。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6月,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①②段中的“通用版”“地方版”“简化”“绑架”等词语的含义。

通用版:

地方版:

简化:

绑架:

3.文章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4.请说说第③段画线句子在内容有什么作用。

   传统节日的魅力,正在于与其所关联的民俗事象。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留住节日的“根”与“魂”的具体做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