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又是一年 时”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横线上可以填“花开”“月圆”“清明...

请以“又是一年         时”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横线上可以填“花开”“月圆”“清明”“雪飘”等。

要求: 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自选;

③不少于600字;

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又是一年花开时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时,只是,今年和往年有些许不同。 学校不知道为什么把长得那么茂盛的大树,一棵棵,让它们露出年轮。一模后回来,在校门口深吸一口气,重新踏入校园,总发现少了什么东西,却说不出是什么东西,直到抬头迎来刺眼的阳光,才知道头顶,已经少了那能给我遮风挡日的树叶,翠绿,那是青春的颜色,充满生命力。 绵绵的春雨,下了十多天,撑着雨伞在校园小道漫步,总忍不住,去触摸树桩那疼痛的伤口,一圈圈的年轮,记叙了多少故事: 它们,曾经骄傲着破土而出,它们曾经骄傲着挺过风雨日晒,它们曾经骄傲着在七彩阳光下接受能量,它们曾经,也做着冲进云霄的梦,可无情的斧头,销毁了它们所有的骄傲,砍断了它们最纯真美丽的梦。叶儿,以前受伤了,有你帮我抚平伤口,现在你走了,我的伤口永远都在那,是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可是叶儿,我已经没有花了,我只剩下孤独的半截身体,连呼吸都软弱无力。 手,湿湿的,那是树疼痛的眼泪,它在哭泣,无声地,沉默地。树,疼吗?可我无能为力。 三年前,我们也如刚发芽的小草,自以为过五关、斩六将,浑身的力气。三年前,你们也和我们一样,嫩黄纤弱的枝条,在风雨中摇曳,在风雨中成长,在风雨中茁壮,在风雨中,学会怎样当一棵树。 我们也不再是柔弱的花儿,我们能够经历风雨,我们能够挺过酷夏严冬。可我们长大了吗?你们长大了吗?你们当然长大了,你们变得如此挺拔,你们变得如此粗壮,你们随风发出的笑声,是如此豪迈,像是对生命的宣誓。而我们呢? 笑容如故,泪水也如昔。只是,不再为了吃不到冰淇淋而撒娇,不再为了一次不及格而 落泪,不再为了一次登台而胆怯,不再为了一次争吵就认为天空要塌下来,事物在眼中变得如此渺小,小到不足以激起内心的涟漪;这时总会以为自己已是枝经得起霜冻的寒梅,是棵顶得住狂风的大树;以为在磕磕绊绊的道路走来,已经学会了逆水行舟,以为在跌倒后爬起来仍能掩埋内心的痛楚不让眼泪决堤就是长大,以为笑着一直走下去就能无悔人生。 树,你的美,如此深沉,你的成长,如此静谧,那是我永远都学不会的人生态度,你的疼痛,自己忍受;你的委屈,自己吞咽;你的笑,只有风跟你分享;你的成长,只有时间为你见证。你是幸福的,寂寞的,却也是可怜的。因为,虽然你无争于世界,可是如今,却不得不被人剥夺了仅有的立足之地。 【解析】文题是一篇半命题作文。相比较命题作文的过多限制和话题作文的过于自主化,半命题作文既适当体现了命题的思想,又给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在一定限制和要求下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首先要审好题目,找好关键词,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再根据自己的经历拟出一个好的标题,题好一半文,正文要有真情实感。“又是一年 时” 可以填“花开”,表明季节,然后以“花开”为线索,选择几件真实的事,可以运用对比,写出自己的成长,以及对人生的思索。 点睛:半命题作文,学生首先要突破补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补题,使之成为命题作文,然后再按照考场作文的命题作文进行写作创新,力求做到:首先,立意要有突破,不写大众化观点和中心,能把握时代脉搏,选择别人很少涉及的中心主旨;其次,选材有所突破,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典型的熟悉的和真实的材料进行写作,能做到贴近生活;再次构思要新,无论从内在技法和外在包装能做到与众不同,独立出众;最后语言要新,善用修辞,能学写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

陈忠实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林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引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就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选自《当代作家》)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试品析本文题目的妙处。

2.作者着力描写了高原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3.“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结合全文说说“这株柳树”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里?

4.本文的主角是高原柳,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的灞河柳?

5.作者赞美了这株柳值得人们学习的什么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留住节日文化的根与魂

    ①“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端午节又来到。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有不少习俗,吃粽子、赛龙舟等早已是“通用版”,而喝雄黄酒、早餐吃“五子”则是极具特色的“地方版”,而且这些习俗背后都有着不少讲究和故事。

    ②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被“简化”,甚至被“节日经济”绑架。不少人一边吐槽传统节日文化味道越来越淡,继而开始集体怀旧,一边却又盘算着端午节“吃啥”“去哪儿玩”。这种现象看起来颇为纠结,但也确确实实折射出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困境。

    ③传统节日的魅力,正在于与其所关联的民俗事象。这些民俗虽然最开始所遵循和尊重的是自然节律,但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中,越来越多的文化意味被注入其中。这些习俗里装着我们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正是这些文化积淀构成了我们所说的“节日味道”。

    ④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民俗内容自然会发生变化,一些会留下,一些则会退出历史舞台。“文化就是这样增增减减。”但这并不是我们坐视传统民俗渐行渐远的理由。每逢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都会引发一波“有假无节”的吐槽,这说明国人对民俗文化传承有着极大的关注和强烈的呼唤。

    ⑤节日味道太淡,可能还是参与感缺失造成的。在钢铁丛林的城市中,别说赛龙舟了,就连包粽子吃粽子,也变成了购买和速食。而那些打着“民俗复兴”旗号的商业活动,徒有形式却抽空了内涵,效果可想而知。没有了参与感,没有了“程序烦琐”,个体自然难以体味民俗所承载的文化意味,社会成员之间自然也难以共享文化认知、分享自然情感,传统节日势必难逃“索然无味”的差评。

    ⑥传承民俗文化,并不是要一味地照搬旧规、模仿古人,而是要用心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他们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和形式,注入新的内涵。只有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深入交织,才谈得上光大传统文化的魅力,而这也正是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使命。

    ⑦2009年,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成功打包申遗。但要打赢“端午保卫战”,要做的工作远比“申遗”更细致、更具体、更具创新性。一味地怀旧感慨或喊口号迎不来传统振兴。留住节日民俗,留住节日的“根”与“魂”,还需要尽快找准切入点,舍得发力。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6月,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①②段中的“通用版”“地方版”“简化”“绑架”等词语的含义。

通用版:

地方版:

简化:

绑架:

3.文章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4.请说说第③段画线句子在内容有什么作用。

   传统节日的魅力,正在于与其所关联的民俗事象。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留住节日的“根”与“魂”的具体做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释】①放勋:尧的名。②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③便章:治理。④百姓:百官族姓。⑤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⑥饬:约束,整顿。⑦功:事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期年之后          (2)众功皆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仁如天                    居庙堂之高则忧

B. 就之如                    停数

C. 九族                   其将归见其

D. 羲、和                 苟全性于乱世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请写出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用了什么治国方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___________,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 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为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学校举办了以“弘扬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补写长征对联】

(1)请根据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补写下面的对联。

上联:行长征甘洒热血

下联:             

【活动二:理解长征的精神】

(2)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什么是长征精神。

材料一:1935年秋天,红军进入草地,指导员让炊事班长留下照顾三个得了肠胃炎的同志,一起走在后面。在仅有的粮食吃完之后,班长用一根缝衣针钓鱼,让三个同志吃上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自己却嚼草根,吃剩下的鱼骨头。眼看就要走出草地,班长却饿晕过去,牺牲在了长征路上。

材料二:一位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有告诉战友们,装成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将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每人自愿分了一点干粮给她。

 

【活动三:弘扬长征精神】

(3)主题活动中,有点同学提出,如今生活幸福了,长征精神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了,没有必要学习长征精神。请你结合实际,对这位同学的看法予以纠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