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作者孟子, 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_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______________      ②贤者能勿____________

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      ④是不可以____________

3.文章开篇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请写出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得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好处是什么?

4.孟子在当时有“好辩”之称,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这与他恰当地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是分不开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二段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意在证明什么?

5.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也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你觉得这两种观点矛盾吗?为什么?

 

1.战国儒家 2.通“避”,躲避丢失通“向”,原先,从前停止 3.比喻论证(设喻说理)。以“舍鱼取熊掌”的现象进行类比推理,得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易于理解,通俗易懂。 4.失去本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作者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见利忘义之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图富贵的行为不可取。(或说明见利忘义的现象应该停止。) 5.不矛盾。因为孟子主张的“舍生取义”是指在“生”和“义”发生冲突时做出的选择,要固守“本心”,勇于践行“舍生取义”,并不是不珍视生命。(意思对即可) 【解析】选自《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年代:战国 1.试题分析:(1). 战国 (2). 儒家。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2.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辟”为通假字,通“避”,躲避 。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 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文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多以联系内部语境为主:指句子本身语言环境。 3.试题分析:从“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和“舍生而取义者也”两句话来看,属于喻论证。以“舍鱼取熊掌”的现象进行类比推理,得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易于理解,通俗易懂。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论证方法的作用。第二段和第三段意在证明:失去本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作者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见利忘义之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图富贵的行为不可取。 5.试题分析:“舍生取义”与“珍爱生命”是对两个不同情形的不同的说法,有着不同的意义,不能对立起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积累与运用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____________________,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李商隐在《无题》一诗中,点出时令,既写自然环境,也写出诗中人物难舍难离心境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题李凝幽居》中,以动衬托静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色彩,演绎亮丽的阳光,点缀明媚的自然;色彩,装饰美好的生活,扮靓诗意的人生;色彩凝聚温馨的记忆,辉映灿烂的历史……那一抹色彩,让你打开心扉;那一抹色彩,让你驻足流连。

请以“那一抹色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1)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3)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位同学阅读《西游记》后的感受。请你仿照示例另写一段话写出你阅读《水浒传》的收获。

示例:吴承恩的《西游记》滋养了我,从孙悟空身上我看到了爱憎分明,从沙和尚身上我看到了吃苦耐劳,从猪八戒身上我体悟到了憨厚的可爱。

 

查看答案

下列对《水浒传》情节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劫取生辰纲之事败露后,晁盖等人投奔梁山,梁山大头领王伦不肯接纳,这让林冲十分气愤,他火并王伦,尊晁盖为山寨之主。

B. 杨志在汴梁卖刀时不堪牛儿的撩拨将他杀了,后怕连累他人主动到官府自首。

C. 鲁达因三拳打死镇关西,无奈到五台山出家,却屡屡喝酒滋事,后投奔了东京相国寺。

D. 李逵听说宋江被藏在枯井中不知生死,便脱得赤条条,手拿两把板斧下井解救。

 

查看答案

大先生

赵 威

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就这样,他留在了我们村,经常帮村里人做木头活,成了远近闻名的凌木匠。

③后来,村里人得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里的墨水。嘿,正好村里小学缺个先生。于是,他就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④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

⑤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⑥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⑦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让他想不到的是,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命令道:“国家的政策,拿着!”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⑧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⑨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

1.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②⑥⑦自然段共三次写到大先生眼睛的“浑浊”,请分别说出“浑浊”流露出他内心怎样的情感。

答:第一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大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4.第⑨自然段言简义丰,独具匠心,请谈谈这一结尾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