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净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 王晓刚 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发帖、跟帖、评论...

净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

王晓刚

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发帖、跟帖、评论、围观、“吐槽”等已经像我们的呼吸一样自然而然,不仅成了广大网民参与讨论社会公共议题的主要渠道,也成了我们自身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言论的大解放如影随形的是,各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也随着“潘多拉盒”的打开而成泛滥之势。

②互联网无疑为人类的言论自由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使人类言论自由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对网络世界语言的乱象给予应有的关注也十分必要。进入网络世界,就会发现各种极端言论、偏激言论处处可见,而且越是“出格”就越容易赢得一片“点赞”叫好;对事件的争论也往往变得简单粗暴,乃至退化成偏激的人身攻击;各种粗俗言论将“国骂”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甚至将网络“骂战”发酵成网络“约架”。这难道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吗?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见到“网络版”的语言生态。在我们最朴素的道德判断中,也没有多少人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诸如此类的低俗语言,无论是对亲人、朋友、同事,还是对待陌生人,我们都希望保持基本的尊重、礼貌和教养。几乎没有人希望低俗的网络语言从“虚拟”变成自己所处的“现实”。然而,现实中的自律意识,一旦上网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④显然,人们对洁净的语言有着线下和线上的双重标准,而且到目前为止,网民们还没有像珍惜清洁的空气那样珍惜自己以及自己的父母、孩子、朋友共处的网络空间。而要深刻地改变这种观念,人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如果回顾大自然的“报复”和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深化和普及过程,我们也会坚信:网络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最终将会把网络环保意识强制性地灌输到网民的头脑之中。

⑤但我们不能坐等这种后果发生之后才姗姗来迟地觉醒,而要从现在起就付出努力,推动网络环境向清爽健康的方向发展。正如德国学者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所言,每一种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是历经数百年心理积淀、规范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等待一种结果,只能付出努力去推动。

⑥“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如果我们从现在就开始付出努力,或许几十年后互联网世界将回馈给我们一片“蓝天”。要知道,我们在“十面霾伏”面前,可以把责任推卸给“排污大户”,但在网络世界,我们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都是形成网络语言生态的一分子。因此,要还网络语言环境的那一片“蓝天”,需要每个网友从自身做起,从管住自己的“嘴巴”做起。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14日,有删改)

1.网络“雾霾”指什么?

2.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净化网络“雾霾”,我们需要保持怎样的理性?

 

1.各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 2.举例论证,具体形象论证了“我们不能等待一种结果,只能付出努力去推动(或从现在就付出努力,推动网络环境向清爽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观点。 3.强化网络言论自律意识 (或需要每个网友从自身做起,从管住自己的“嘴巴”做起。)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学生词语理解的能力。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网络“雾霾”指各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和论点套用格式即可。仔细阅读第⑤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地论证了“我们不能等待一种结果,只能付出努力去推动”的观点。 点睛:首先要对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然后用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的格式进行作答。答题格式:(1)举例论证:以……(事实)作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或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2)比喻论证:作者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本文(段)……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3)对比论证:作者把……与……对比,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4)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谚语,充分有力的论证……观点。使说理更具权威性、科学性,更具说服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提炼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仔细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因此,要还网络语言环境的那一片“蓝天”,需要每个网友从自身做起,从管住自己的‘嘴巴’做起。”一句提炼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结合诗句体会“乱烟笼碧砌”一句中“乱”字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辛毗引裾

    帝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河南。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以待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卒家,其计安出?”帝曰:“卿我徙之非邪?”毗曰:“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之谋议之官,安能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帝乃徙其半。 

【注】①辛毗:字佐治,三国时魏国侍中。②帝:魏文帝曹丕。③厕:安置。

1.下列句中的“以”与“作色以待之”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不以千里称也    B.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C. 能以径寸之木    D. 以亿万计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魏文帝计划迁移冀州的士卒家十万户前往河南,但因遇到天旱蝗灾,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B. 面对魏文帝的坚持,许多大臣都不敢劝谏,表明他们都是一味媚上、趋炎附势、立场不

坚定的奸邪之人。

C. 对于魏文帝的决定,辛毗坚持劝谏,甚至不顾臣子的礼节,拉住了魏文帝的衣服,表明他是一位以国事为重的大臣。

D. 辛毗的力争,虽然令魏文帝恼怒,但他能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更改了原来的决定。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河南  实:___________            ②作以待之  色:______________

③卿我徙之非  谓:____________     ④以为非也  诚: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在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动情的朗诵和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B. 在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使他坚定了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的信心。

C. 为了避免城市供水再度紧张,市政府决定从长江水厂调水,以解燃眉之急。

D. 今年气候异常,我市防汛抗旱形势严峻,我们必须提前进行部署和研究。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马之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A. 或:有时    B. 食:同“饲”,喂养

C. 且:犹,尚且    D. 等:等同,一样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党政机关人员若禁不住糖衣炮弹的考验,就会亵渎职责且辜负人民的重托。

B. 清风徐来,阳光暖暖,窗外的树叶婆娑起舞,发出簌簌的声音,树梢上仿佛缀上了银色的小花。

C. 数不尽的离奇念头,光怪陆离的人影,一齐向她袭来,使他感到恐惧。

D. 我们在学习时应该集中精神,认准了目标就一头扎下去,而见异思迁必将导致我们一事无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