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榴》一文紧扣“最可爱”三个字...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榴》一文紧扣“最可爱”三个字依次描摹石榴的枝、花、骨朵、果实及子粒,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突出了石榴美丽清逸的气度。

B.《海燕》全文以“乡愁”为线索,文章前半部分用倒叙的方法对故乡的燕子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里活动的情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C.《鹤群》一文通过对个体事物的细致描绘,着重表现了鹤群的特点,并由次生发开去,表达了赞美团队精神的思想感情。

D.《白鹅》一文作者喜欢白鹅,一是因为它高傲的性格;二是因为它能给家人以物质和精神上的贡献。

 

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读所记,仔细回顾作品内容和有关知识,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有关情节,比较判断。B中以小燕子每年的回归迁徙筑巢为线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白鹅》——丰子恺——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B.《海燕》——郑振铎——抒发了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C.《鹤群》——江口涣——颂扬了团队精神。

D.《石榴》——郭沫若——抒写了深情诚挚的乡愁。

 

查看答案

写作

“刺”指尖利像针的东西,可比喻生命曾经遭遇的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事情。

请以“生命中的一根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书写工整;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5)不得抄袭阅读材料中的内容。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某年级开展“走近名著”读书交流会。活动中甲同学作了发言,请你接着也讲述一个名著中你感受最深的故事情节和相关人物。 

要求:①在叙述中至少要运用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格言;

②推荐时的语言要有现场感。

     ③100字左右

同学甲:同学们,想感受什么是义薄云天吗?那就去读《水浒》。你可以见识一位见义勇

为的英雄鲁提辖。嫉恶如仇的他在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后,毅然出手,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 

    你的讲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于丹

①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

②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③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④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位木匠把手表掉在半人高的刨花里,让众多徒弟去找,大家乱哄哄地找,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他的儿子独自在夜里静静地听手表走动的响声,始终找到那块手表。事情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⑤《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⑥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动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⑦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仅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选自《趣品人生》,有删改)

1.阅读②④两段,注意划波浪线的两个论据,完成表格内容

论据

证明观点

论证方法

论据特点

论证作用

《菜根谭》名言

心平气和能发现生命的质量

a

具有权威性

c

木匠儿子找手表

b

举例论证

事实胜于雄辩

 

 

2.第⑥段,把加点的词“太多”删去,行不行?把划线的反问句“这样的人能静下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第③段中,“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与“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能否对调?为什么?

4.你身边也有一些人不够“宁静”,请举例说明,并为他们提出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①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②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③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④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⑤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⑥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⑦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⑧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选自2014年2月2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1.文章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

2.第6段画线句写出了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3.文章叙述了那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

4.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