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在那春花烂漫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在那春花烂漫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文章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 ,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

(4)不少于600字。

 

参考例文 比分数更重要的 岁月的闸门无情地排出了许多往事,可是那次难忘的对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永远抹不掉。 那是一次其中考试,我数学考了全年级第一名--100分。我高兴得合不拢嘴,在回家的路上,又蹦又跳,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一回到家,我就兴高采烈地扬起数学试卷,兴奋地喊道:“妈妈!看!我得了100分!全年级第一耶!”妈妈眉开眼笑地夸道:“100分啊?不错!真是妈妈的好女儿!今天做你最爱吃的红烧鱼和鸡汤!”“妈妈万岁!”我一听有好吃的,更高兴了。 吃饭时,我几乎把整桌丰盛的晚餐吃了个精光!喝鸡汤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老师说要家长在考卷上签字,但妈妈签考卷有个规矩:要先检查再签字。反正我是非功过100分,没什么可担心的。想到这儿,我便又得意洋洋地把考卷摆在妈妈的面前。过了一会儿,妈妈在试卷上“刷刷刷”地写了几个字,我忙凑上前去,一看,气急败坏地叫道:“妈!你干吗啊!?我好不容易考了不100分,为什么扣我两分?” 妈妈心平气和地说:“你坐下。”我心不干情不愿地坐了下来。妈妈拿着试卷,耐心地解释道:“你看,这道题本来得数应该是7.8.你却写成了78.是不是错了啊?”我不服气,一算:呀,真的错了,在铁证前,我哑口无言了。“这下,你总该服气了吧?去,用红笔订正,明天拿去让老师重判!”妈妈毫不留情地说道。重判?一听到这两个字,我的头都大了。虽然的确是错了,但今天老师刚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大表扬了我,我明天拿回去重判不是太没面子了吗?想到这儿,我撒娇似地拉住妈妈的手,央求道:“好妈妈!我好不容易考了100分,这次就算了吧。”“不行!”妈妈严肃地说:“这样的100分,你拿着心里踏实吗?我问你,诚实和分数,哪一个重要?”“诚实。”我小声地回答。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我决定改正,并向妈妈保证道:“明天我就拿给老师重判。”妈妈听后欣慰的笑了。 虽然这件事过去已经三年了,但是我至今仍然记忆新,因为这件事让我明白了--诚实比分数更重要。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一篇命题作文,透过材料,我们能挖掘出“分数背后重能力、素质、品格”“分数并非是衡量才能的唯一标准”等内涵;再审读话题,要注意“背后”是“分数”相对方面,也就是“能力、素质、人格、道德、生存本领、自强力度……”两者结合,我们就能确立题旨了。像“分数背后重实际、选人才”“重分数,更要重人格(能力、素质、道德)”“不惟分数是举”“不应片面地看待分数”“分数与能力不是死对头”等立意都可以说是准确地把握了题旨。写作手法: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一个相对较小的事件中表现别人对你的影响。 【考点定位】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明

郭学荣

冬至这天特别阴冷,太阳在中午时分勉强露了一下脸,如同病人应酬时挤出的苦笑。就在这天,望龙的父母跌入了悲喜交集的泥淖。望龙的父亲被确诊为肝癌,而且是晚期,而望龙在省中学生奥数竞赛中获奖,而且是一等奖。透心的悲凉与由衷的喜悦如冰炭同炉,如火烧水浇。

②手术前,望龙的父亲斜躺在病床上,带着与家人诀别的庄严沉重,召集至亲好友商量交待有关事宜。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闪出了神采。儿子望龙正在一所寄宿制的省属重点中学读高三,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望龙的妈妈、舅舅、叔叔几乎一致主张,这件事要瞒住望龙。孩子明年就要参加高考,扒扒算算只有六个月了,不能有一丝一毫影响孩子的学习。每周日一如既往地由望龙的妈妈送饭送菜。望龙的妈妈要高高兴兴,不能露出一丝破绽。孩子放假,就说爸爸出差了。总之,要瞒得严严实实,瞒得滴水不漏。

③望龙的父亲虽然没有下不了手术台,但发现已经大面积扩散了。医生预言只有三五个月。在医院住到年根岁底,还是回了家。实际上只放了十天寒假的望龙天天埋头做作业,忙得连油瓶倒下来都不扶。望龙的妈妈告诉望龙说爸爸得了甲肝,是传染病,最好不要接近。一心只忙学习而又十分听话的望龙只知道爸爸生病了,也没有在意。开学时,望龙跟爸爸招呼都没有打,就在妈妈的催促声中离家返校了。

④春天万物生长,生机蓬勃,望龙的父亲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逃过大冬,逃不过清明”。望龙的父亲终于在临近清明时被无常带走了。

清明这天也特别阴冷。“好日不现中。”太阳偏偏在中午时分勉勉强强露了下脸,显得有气无力。就在这时,望龙的班主任张老师接到了望龙叔叔打来的电话。望龙的叔叔告诉了张老师,望龙的父亲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不幸去世。打算今天下午四点钟破孝。破孝、火化、下葬等丧仪非儿子不可。这些环节本来需要三天,考虑到望龙学习紧张,准备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完成,特向老师请假二十四小时,明天晚上一准送孩子返校上晚自习。张老师迟迟疑疑吞吞吐吐地说,本来是可以多请两天假的,可是明天下午安排了语文模拟考试。望龙的叔叔思谋了一下说,那不耽误考试。望龙的叔叔恳请张老师做一下望龙的思想工作。

⑥张老师随即到学生宿舍找到了望龙,把他带到办公室。张老师首先肯定了望龙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接着指出当前这一阶段的战略地位和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张老师诚恳地说,这个时候,人要排除一切干扰,全身心地冲刺。然后,张老师才告诉望龙父亲去世的消息。望龙一愣,头脑一片空白,夺眶而出的泪水在脸上奔流。稍事停顿后,张老师有情有致地朗诵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古训,有声有色地评述起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腐刑之辱而隐忍苟活,克服个人感情的大丈夫气慨。张老师补充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有生必有死,不足为怪。张老师希望望龙节哀顺变。张老师不希望望龙沉溺于悲痛之中,从而对不起自己,辜负家长和学校的厚望。

⑦望龙踏进家门,看见穿好老衣放在铺上的父亲,放声大哭。望龙的外公外婆、舅舅姨娘、叔叔婶婶连忙劝止。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人死不能复生,你还有个把月就要高考了,千万别哭伤了身体,哭坏了脑子。孩子!听话!不准哭了!第二天中午,叔叔安排好车,叫他上车返校时,望龙抱住骨灰盒不肯离去。叔叔用手机又接通了张老师的电话。张老师既诚恳又沉痛地说,望龙同学,你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告慰你父亲的在天之灵,模拟考试在急,学习比什么都重要,你不能感情用事,以小失大!

⑧走进考场的望龙又投入了紧张的考试之中。第四大题是阅读一篇题为《奔丧》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看完《奔丧》,望龙又泪流满面了。平静以后,面对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奔丧,望龙左思右想,绞尽脑汁怎么也不明其意,最后只得留下空白,付之阙如。

1.选文第①和⑤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2.选文中的望龙父母亲戚是个群体形象,试分析这个群体的形象特点。

3.从小说情节的角度分析选文第⑦段的作用。

4.联系全文,说说选文第⑧段中加点字的言外之意。

 

查看答案

①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②名著需要重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乃是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的。仅就我们这些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文革”前的一段时间和“文革”期间,阅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那种以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为经纬的阅读定势,使我们只懂得给书中人物划成分,或者千方百计地追寻作者的阶级归属和政治派别。那种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使我们阅读名著时,到处搜罗数据,以理解时代背景。那种“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来概括作品的主题的阅读公式,死死地套住我们的阅读思维。那种所谓“受阶级局限,如何如何”的万能标签,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多少误解!

③新时期以来,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但如何重读名著呢?我想,所谓“重读”,并非“再看一遍”,也非多看几遍。如果仅仅停留于“看几遍”,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重读”应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首先需要阅读者在面对名著时有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同时应该破除过去的在某种力量束缚下的阅读方式,在心态上积极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否则,仍可能导致重读名著的失败。

1.试概括本语段论述的话题。(回答限五字以内)

2.从全文看,第自然段引述许多作家作品,其主要表述的意思是什么?

3.综合来看,名著需要重读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二)诗歌鉴赏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诗中哪一联最能体现诗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闲居”之意?

2.诗的第一和第三联着意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查看答案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尔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注释】①胜:平原君赵胜。

1.下列句中的“于”与“遂定从于殿上”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舜发于畎亩之中

C. 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毛遂是一个不但胆识超群、辩才出众,而且能主动请缨、善于抓住施展才华机会的人。

B. 毛遂终于赢得了同行的信服,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当其他人一筹莫展时,只有毛遂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凭才华逼迫楚王接受合纵。

C. 毛遂与楚王说理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之以利害,在外交场合真是做到了有理、有据、有节。

D. 毛遂之所以迫使楚王接受合纵的盟约,主要是以赵国的实力为后盾,有类似于“城下之盟”的意味。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王之命于遂手  县:________   ②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诸侯  臣:_______      

③一战而鄢郢    举:________   ④若先生之言           诚: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乃与尔君言,汝何为者也!

②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 A 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选文出自哪一部作品?文段中A是哪位人物?文段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