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栀子花,旧庭院 许冬林 ①我很喜欢开白花的灌木类花树,...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栀子花,旧庭院

许冬林

    ①我很喜欢开白花的灌木类花树,像茉莉、木槿、栀子……开起花来,一朵朵都是心思简静,悠然芬芳。

    ②童年时,我家有一棵单瓣栀子,大伯家有一棵重瓣栀子,都是姑姑出嫁前栽的。花树长大了,开花了,我和堂姐刚好到了戴花的年龄。

③那时候,每天早晨,母亲已经将带露盛开的栀子花掐回来,就给我梳辫子戴花。我坐在窗台边的椅子上,闻着花香,觉得晨晓潮凉的空气都有殷勤待我的情意。我戴着洁白的栀子花,穿着杏黄色的连衣裙,背着小书包,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觉得整个世界都很美。觉得自己是一只白色的蝴蝶,幻作了人形,来人间游览,处处都有新奇和感动。多少年过去,我一直觉得那一段时光最有人间的美意。

④少年时读过一首古诗: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读过就喜欢得要命。成家后,住公寓楼,住在楼上,养花不易。幸运的是住一楼的邻居家有个庭院,院子里栽有栀子花。我就有福气了,时常傍在阳台边,享受那摇荡蓬勃的花香,领受那饱满甜蜜的情意。后来,又贪心,终于抱回一大盆的栀子花,养在家里,一养多年。养到后来,就像养了一个女儿,一边欢喜一边念念放不下。花开时节,一朵一朵的白蝴蝶落在绿叶里,灿然开放。我们枕着花香入睡,浮游在花香里饮食起居,世事悠然,无哀无忧。

⑤有一年,在北京的一处广场边,看到人卖花,其中就有栀子花。那花枝叶稀疏,花开胆怯,眉目之间甚是楚楚可怜。可能还是气候和水土的原因,养得不够丰润有神采。我彼时离家已有些日子,再见栀子花,如遇流落在此的故人,又感动心酸。身边有一位西北长大的朋友,我问他,知道那是什么花吗?他一脸懵懂茫然。他说他们那边没有栀子花,也没有莲藕,没有菱角……我听了,替他遗憾半天。我一直以为,有家的地方,就有栀子花,有村庄的地方就有栀子花。人总要在水气和花气里长大。

⑥我奶奶年轻时守寡,她自觉是个不幸的人,自此穿衣再不穿艳色,连从前的绣花鞋子也摁进了箱底。但是,却一辈子保持着戴栀子花的习惯。初夏的浓荫下,坐着一位身穿藏青色斜襟褂子的老人,她头发绕在脑后,绕成一个扁圆的髻,髻边斜插一朵栀子花。她颤颤走动在树荫下,一阵一阵的香气软软袭来。戴花的奶奶,有着观音一样的慈悲温和的美。

⑦栀子花,开在南方多雨的庭院里,开在简洁庸常的平民生活里。她多像一个素色的女子,没有遗世独立,也不轻易伤感。她只以一种温婉清美的姿态,将一种小格局的生活撑得格外饱满,撑得别具情味。

(选编自《散文》2015年8月刊,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南方的栀子花有哪些特点?请从色、味、神等角度加以概括。

(1)色:_________(2)味:__________(3)神: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第④小节引用古诗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开时节,一朵一朵的白蝴蝶落在绿叶里,灿然开放。”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该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第⑤小节,分析加点词语“感动”“心酸”的原因。

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童年的朋友》中的外祖母乐观坚毅,引导你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月迹》中的奶奶童心未泯,有生活热情,带领你走进高尚的境地。请简要分析本文中奶奶的形象并写出她对你的启示。(80—100字)

 

1.色:洁白味:悠然芬芳(摇荡蓬勃、饱满甜蜜神:温婉清美 丰润有神(心思简静、灿然开放) 2.引用的古诗与第③节我的乡村生活意境相吻合;表达了作者对栀子花的喜爱,对家乡生活的喜爱;使文章语言优美典雅,有文学韵味。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栀子花灿然开放的动态美。 3.感动:在异乡遇到熟悉的栀子花,它在水土不服的情况下还能生存,引起我的共鸣,使我感动。心酸:栀子花在异地长得不够丰润有神采,我和栀子花都远离家乡。 4.奶奶的形象:恬淡优雅,有慈悲温和的美;戴花的举动,表现出其能平静面对生活中的不幸遭遇;能把平淡的生活过得充实。 对我的启示:引导我心态平和,心境宁静;引导我善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去拥抱生活热爱生活;引导我认真对待每一天,充实每一天。 【解析】 1.试题分析: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洁白”“摇荡蓬勃、饱满甜蜜”“心思简静、灿然开放”作答。 点睛: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此题概括物象的特征,注意抓住文中额重点词语作答。 2.试题分析:注意从突出“栀子花灿然开放的动态美”和表达“作者对栀子花的喜爱,对家乡生活的喜爱”的角度分析,再从引用的本身的角度“使文章语言优美典雅,有文学韵味”分析。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注意文段中的重点句子“有家的地方,就有栀子花,有村庄的地方就有栀子花。人总要在水气和花气里长大”“可能还是气候和水土的原因,养得不够丰润有神采”分析作答。 4.试题分析:首先根据相关的描写分析奶奶的形象:恬淡优雅,有慈悲温和的美,把平淡的生活过得充实。然后谈自己的启示,注意启示要紧扣奶奶的性格特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才是有品质的生活

林清玄

①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有生活品质了。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置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的——“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

②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这才是生活品质。

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最完美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④整个社会都能摒弃那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会有生活品质了。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⑤在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里,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浪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实相。进而使人失去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装、皮鞋,以至名建筑师盖的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

⑥有钱人从头到脚,从房子到汽车,从音响到电视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让人忘记了自己名字。

⑦一般人欣羡之余,心生卑屈,以为那是生活品质,于是想尽方法不择手段去追求“生活品质”,甚至弄到心力交瘁、含恨而死。

⑧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⑨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

(选自《杂文月刊》2015.9,有删改)

1.文中第③段画横线处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首先,从很多人对生活品质的错误理解说起;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摆事实、讲道理展开论证;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第⑤节,你会发现“现代社会名牌泛滥”有一个渐次发展的原因,请根据该段内容用简洁语言分点概括。每点不超过10字。

4.周国平在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中,提到了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

材料二:“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

请围绕“有品质的生活”的主题,结合文中观点,对少女青年画家略作评析。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羽,字鸿渐。天宝中,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于火门山。貌侻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

【注】①物:看,察看;②燕处:相处;③裴回:即徘徊;④接舆:古代楚国的一个狂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遂于火门山__________           ⑵与人__________

门著书__________               ⑷贞元末,__________

2.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或恸哭

A. 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赵普》)

B. 水落石出                   (《醉翁亭记》)

C. 言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

D.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愚公移山》)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二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概括短文中陆羽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第小题。

《少年行》(其二)

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注】①羽林郎:禁卫军。②骠骑:指骠骑将军。

(1)这首边塞诗刻画了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少年英雄形象。(画线处请填写四字短语) 

诗中画线句与下面哪一句情感基调更接近,为什么?请略作分析。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语文实践活动。

央视推出的语言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倡导全民阅读的理念,邀请嘉宾分享人生故事,用精美的文字,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相关文章推荐类似文章及分享类似广告

【朗读亭】

(1)“朗读亭”是节目的一个特别设计,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每位普通读者在亭中录制的内容,都可能被节目组剪辑播出,分享给全国观众。如果朗读亭登陆江都,请为活动的推广拟写一则宣传语。(要求:简洁明了,能打动人,不超过20个字。)

 

 

 

 

 

 

 

 

 

 

 

 

 

 

 

 

 

 

 

 

 

(2)《朗读者》的热播引发了全社会的朗读热潮,你如何看待这一文化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典屋】

4月2日著名演员姚晨在节目中回忆求学时给予她温暖的姑娘、帮助她照顾儿子的魏姐后,朗读了鲁迅《阿长与<三海经>》节选,献给那些萍水相逢却给了我们温暖的人们,这样的朗读令人动容。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也有令人难忘的读书场面,请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乙)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3)甲文中的“他”是谁?_____________

乙文选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____________

(4)甲文中的“他”读书时陶醉其中,领悟到文字的美妙,达到忘我的境地,而乙文中的“我”却是无奈、痛苦,“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1)日星隐耀,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2)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斯是陋室,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4)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二章》)

(5)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6)____________,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7)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___。  (曹雪芹《红楼梦》)

(8)杜甫是大地诗人,且行且歌,把对大地山河的无限情深贯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他在《望岳》开篇一问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