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 的微笑”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

请以“    的微笑”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

 

含泪的微笑 妈妈总是很忙,早出晚归,我总感觉到她很少有空闲的时间。 一个漆黑的夜晚,我一个人坐电视前,正看得有趣的时候,一阵敲门声传来,我想:应该是妈妈回来了。我欢蹦乱跳地走到门口,开门迎接妈妈,妈妈一进门,说了声:“对不起。”就钻进厨房,煮饭、炒菜,忙个不停,吃完饭后,妈妈便去叠衣服,望着妈妈忙碌的身影,我想为妈妈做点什么。于是我拿着洗脚盆接好热水,端到妈妈的面前,妈妈见了忙说:“这是干什么?”我回答道:“妈妈,让女儿给你洗一次脚吧!”妈妈高兴地说:“我女儿长大了,知道疼妈妈了。”我先把妈妈的袜子脱掉,然后,让妈妈把脚放进盆子里,我把手伸进水里,轻轻地给妈妈的脚按摩,还轻轻地问:“妈妈,舒服吗?”“舒服,舒服。”妈妈笑吟吟地说。我开心极了,又继续为妈妈按摩。突然,我摸到脚板下有一个硬梆梆的东西,我问妈妈:“这是什么?这么硬?”妈妈笑了笑说:“那是经常走路摩起的‘鸡眼’。”“痛吗?”我关心地问。“不痛,用水泡一泡就好了”妈妈微笑着回答我。望着妈妈的微笑,摸着脚底的‘鸡眼’,我突然觉得鼻子酸酸的,眼眶里噙满了泪水。妈妈关心地说:“孩子别洗了,去休息吧!”我慢慢地站起来,紧紧地搂着妈妈,突然,我感觉有一滴泪水滴在我的脖子里,抬头一看,原来妈妈哭了,嘴角却挂着一丝微笑,欣慰地说:“谢谢你,我的乖女儿。” 听了妈妈的话,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仅仅为妈妈洗了一次脚,妈妈就这么激动,而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妈妈帮我洗过多少次脚呀!我对妈妈的回报是滴水之于长河,以后我要经常为妈妈做事,让开心的笑容常常挂在妈妈的脸上,让激动的泪水永远流淌在妈妈的心上。 【解析】试题分析:“ 的微笑”属于半命题作文,有微笑面孔的人,就会有希望,因为一个人的笑容是它传递好意的信使,他的笑容可以照亮所有看他的人。关键是填好关键性词语,是什么样的微笑。对什么样的生活熟悉就填什么,认识什么样的好人、优秀的人,就填什么人。我们人生收获了很多很多的感情、经历、感悟、经验、教训等等。要写自己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不能面面俱到。只有写自己的人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点睛:必须认清这类开放性全命题具有“在开放中限制,在限制中开放”的特点,所以我们决不能认为开放性全命题形式不再需要审题,“整体把握题意,避免‘以偏概全全’”仍是动笔前的必要一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人说:“能否守住尊严,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姿态。”请你以《骆驼祥子》中的祥 子为例,请你从正反两方面各.概.括.一.个.情.节.印证这句话。

正面:_    

反面:_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联系整部作品,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文段一]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 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 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

[文段二]他的车,几年的血汗挣出来的那辆车,没了!自从一拉到营盘里就不见了! 以前的一切辛苦困难都可一眨眼忘掉,可是他忘不了这辆车!

[文段三]“为什么不去卖了它们,再买上一辆车呢?”想到这,他几乎要跳起来了。

A. “人民艺术家”老舍最擅长写人,尤其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三个文段都是寥寥几笔 就把祥子或起或落的心理刻画得生动逼真。

B. 文段一中“他的希望更大了”说的是“他”想凭借自己的力气拉车挣更多的钱,好回 老家买地造房子,过上安稳的日子。

C. 文段二中“他”的车没了,是因为他为了挣钱没有好好照顾自己,最后劳累到生病 了,为了看病,“他”只得把车卖了。

D. 文段三中的“它们”指的是骆驼,“他”从军营地逃走的时候带走了三匹骆驼,后来

把它们牵到城里卖了钱,买了第二辆车。

 

查看答案

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近乎是本 能的。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某中学七年级某班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朗诵 歌咏大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会上,甲同学朗诵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后,乙同学接着朗诵了黄沾的《我的中国 心》。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设计一小段现.场.串.联.词.。

(2)曾演唱过《我的中国心》的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说:“现在唱爱情的歌曲太多,唱 爱国的歌曲太少。”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说.说.理.由.。

(3)此次大会的结尾将有请每位同学说一句表.现.自.己.爱.国.情.怀.的.排.比.句.,把氛围推向最 高潮。你的结束语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集中营的课堂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 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 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了。赛 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 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 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 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 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 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

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 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

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

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 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 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⑥这一天 ,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 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 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 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 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 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 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 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 出来。

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 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 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 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 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 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 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

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2.下列加点的描写神态的词语都有“惊讶、出乎意料”之意,联系上下文,分别分析还

表现出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

(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3.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文章以“集中营的课堂”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的这堂课既是沙宁老师在集中营里给孩子们上的课,也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 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不惜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

B. 小说把最重要最关键的原因安排在结局之后揭开,更能使故事情节曲折,结局震撼人 心。

C. 小说的通过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塑造谢达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其中 还不乏细节。

D. 文中对纳粹凶恶残暴的刻画,是为了间接突出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热爱祖国、 反抗侵略的精神。

 

查看答案

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 性格的名句是:       

(2)莫言下岭便无难,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3)    ,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贾生》)

(4)草树知春不久归,        。 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5)    ,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6)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

(7)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

(8)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9)“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