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七律 • 长征》是一篇...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七律 长征》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热情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B.《枣核》作者是萧乾,《最后一课》作者是德国小说家都德。虽然这两篇文章体裁不同,但我们阅读作品时仍倾听到作品中人物抒发出相同的爱国主义心声。 

C.《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

D.《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所作的一首律诗,首联、颔联由“望”字统领,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B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最后一课》的作者应该是法国的都德。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敬亭拜说书艺人莫后光为师,虚心学习,说书技艺炉火纯青,成为扬州评话的一代宗师,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刚过完20岁生日的小孟突然查出患了白血病,已是风烛残年了。

C.这场足球赛精彩纷呈,比赛双方均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分最终还是停留在1:1。

D.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市民文明素质的高低,都是扬州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B今年气候异常,我市防汛抗旱形势严峻,我们必须提前进行部署和研究。

C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掌握驾驭祖国语言的本领以及做人的好习惯。

D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查看答案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怒(yùn)   qǐ      曲(quán)   俱寂lài

B.chěng   怒(yùn)     wēi   循善诱xún

C.打chàn    跄(liàng) shǔn   愕然一(zhèng) 

D.风      qiāo   地(mò)   精致匀(chèn)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让我们内心感动的事、物或人,有时母亲头上的一根白发,父亲脸上的一条皱纹,朋友的一声问候,兄弟的一次谦让,老师的一句安慰,风中飘落的一片叶子,浪中疾行的一叶白帆,枝头孤伶的一朵残花,脚下踏行的一块地砖……都可能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着实动了感情。只要我们的心还未麻木,我们总被感动着……

请以“感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体裁不限。

 

查看答案

我的文学梦  郭彦全

我虽然出生在偏僻的农村,学习条件十分有限,但这却丝毫未影响我的文学梦。记得上小学起,我就偏爱文科,语文成绩总是在班里名列前茅,而且写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在班上当范文朗读,这就越发坚定了我热爱文学、追梦文学的理想。

不料小学四年级,就遇到了“文化大革命”。不少文学作品被当作“封资修”“四旧”的东西被批判和禁锢。记得有一天,在村里当小学教师的父亲,急急忙忙地回家翻箱倒柜,把我们平时喜爱的一些故事书、小人书找出来,一把投到了灶火里。看着我们平时无比喜爱的书籍,一下子变成了灰蝴蝶在灶火中痛苦地翻飞着,我们的心里难受极了!但也无可奈何。父亲只留下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这本书就成了我当时的宝贝,不时地翻阅背诵,不少成语被我背得滚瓜烂熟,小词典也快被翻烂了。

在村社办的高中毕业后,我就驰骋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那时除了《毛主席语录》这些红宝书外,可读的东西实在太少了。不过,正如诗人们所说“秦法虽苛实亦疏,人间犹有未烧书”,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学作品是不可能被烧完的,特别是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可谓家喻户晓,流传甚广,村中不时地还可看到这些祖传的书籍。这些书因年代久远,页面发黄发脆,打开后一股霉味儿直钻鼻孔。书中又无标点符号,但却配有图案。当然,在当时的形势下,书的主人是不轻易拿出来示人的。当听到谁家有书时,我就采用死磨硬缠的办法,跟人家讨价还价,限定时日,到期归还。

那时,农村尚未通电,还用煤油灯照明。为了节省煤油,灯芯不能挑得过大,光线极为昏暗,脑袋就尽量地往煤油灯下凑。一不小心,就会燎得头发咝咝响,并伴随着一股刺鼻的油腻味儿,与煤油的味道相融,充斥小屋。煤油灯污染也很严重,一条条黑色的烟丝在小屋里飞舞、游荡,落到炕上,钻入鼻孔,用手一抹,一手乌黑。轻轻一咳,就会咳出带着黑丝的痰来……

农村当时很穷,一个工分不到两角钱,但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却非常忙乱。干活儿搞所谓的‘‘大兵团作战”“两头不见太阳”,搞大轰大嗡、人海战术,平时很少有看书的空闲。这样,寒冬雨雪天就成了看书学习的大好时机。

冬日北风怒号,寒风凛冽,小院中树木枝条被狂风刮得呼呼乱晃,朔风裹挟着细沙,打着窗户纸沙沙作响,用不了多久,窗棂上就落满了沙土。此时,小屋内一灯如豆,灯下捧书阅读,听着窗外呼啸怒号的阵阵风声,犹如千军万马喊杀过来,我自岿然不动。依偎在温暖的炕头,更觉得室内暖意融融,温情无限。遇上瑞雪飘飞时,小院内粉妆玉琢,银装素裹,皑皑白雪透过窗纸把屋内映照得如同白昼。虽然用不着像古人那样“映雪夜读”,但白雪的降临还是平添了不少读书乐趣。

在农村劳动近三年后,我被推荐上了大学,离我的文学梦更近了一步。但70年代的大学,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三年的学习生活提倡一半时间在工厂或农村开门办学,又正值全国基本上处于“八个样榜戏、一个作家”的年代,老师无书可教,学生无书可学。我们就找一些书刻蜡版油印给大家,还找一些书摘抄。大学毕业时,我已摘抄了厚厚的一大本古典诗词,随时带在身边,不时阅读背诵,最多时能背诵各种诗词300多首。参加工作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个手抄本仍然伴随在我的身边,即使出差也与我在飞机上、火车上相依相伴,一直奔向天涯海角、戈壁沙漠……

因为自幼的爱好和多年的努力坚持,我的文学梦也圆了一些。多年来边看边思边写,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九部书籍,发表文字三百多万字,一些文字还获了奖。我还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散文学会……随着岁月的流逝,白发也悄然爬上双鬓,自己也跻身于司局级干部之列,很快也面临着退休回家的问题。总有人对我说,你费尽心思地看书写作,究竟图个啥?对我来说就是图追梦、圆梦、再追梦的过程。工作可以退休,但文学之梦永不能退休,新的生活、新的文学之梦让我憧憬向往。生命不息,追梦不止,将贯穿于我的一生……

选自《“我们的中国梦”文艺作品专集》,有删改

1.文章通过哪些事情叙述了自己追寻文学梦的经历?

2.作者已经成为作家,且出版了著作,按理说已经圆了“文学梦”。可作者为什么只是说“我的文学梦也圆了一些”呢?

3.说说文中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作者追寻文学梦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