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我的文学梦 郭彦全 ①我虽然出生在偏僻的农村,学习条件十分有限,但这却丝毫未影响...

我的文学梦  郭彦全

我虽然出生在偏僻的农村,学习条件十分有限,但这却丝毫未影响我的文学梦。记得上小学起,我就偏爱文科,语文成绩总是在班里名列前茅,而且写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在班上当范文朗读,这就越发坚定了我热爱文学、追梦文学的理想。

不料小学四年级,就遇到了“文化大革命”。不少文学作品被当作“封资修”“四旧”的东西被批判和禁锢。记得有一天,在村里当小学教师的父亲,急急忙忙地回家翻箱倒柜,把我们平时喜爱的一些故事书、小人书找出来,一把投到了灶火里。看着我们平时无比喜爱的书籍,一下子变成了灰蝴蝶在灶火中痛苦地翻飞着,我们的心里难受极了!但也无可奈何。父亲只留下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这本书就成了我当时的宝贝,不时地翻阅背诵,不少成语被我背得滚瓜烂熟,小词典也快被翻烂了。

在村社办的高中毕业后,我就驰骋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那时除了《毛主席语录》这些红宝书外,可读的东西实在太少了。不过,正如诗人们所说“秦法虽苛实亦疏,人间犹有未烧书”,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学作品是不可能被烧完的,特别是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可谓家喻户晓,流传甚广,村中不时地还可看到这些祖传的书籍。这些书因年代久远,页面发黄发脆,打开后一股霉味儿直钻鼻孔。书中又无标点符号,但却配有图案。当然,在当时的形势下,书的主人是不轻易拿出来示人的。当听到谁家有书时,我就采用死磨硬缠的办法,跟人家讨价还价,限定时日,到期归还。

那时,农村尚未通电,还用煤油灯照明。为了节省煤油,灯芯不能挑得过大,光线极为昏暗,脑袋就尽量地往煤油灯下凑。一不小心,就会燎得头发咝咝响,并伴随着一股刺鼻的油腻味儿,与煤油的味道相融,充斥小屋。煤油灯污染也很严重,一条条黑色的烟丝在小屋里飞舞、游荡,落到炕上,钻入鼻孔,用手一抹,一手乌黑。轻轻一咳,就会咳出带着黑丝的痰来……

农村当时很穷,一个工分不到两角钱,但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却非常忙乱。干活儿搞所谓的‘‘大兵团作战”“两头不见太阳”,搞大轰大嗡、人海战术,平时很少有看书的空闲。这样,寒冬雨雪天就成了看书学习的大好时机。

冬日北风怒号,寒风凛冽,小院中树木枝条被狂风刮得呼呼乱晃,朔风裹挟着细沙,打着窗户纸沙沙作响,用不了多久,窗棂上就落满了沙土。此时,小屋内一灯如豆,灯下捧书阅读,听着窗外呼啸怒号的阵阵风声,犹如千军万马喊杀过来,我自岿然不动。依偎在温暖的炕头,更觉得室内暖意融融,温情无限。遇上瑞雪飘飞时,小院内粉妆玉琢,银装素裹,皑皑白雪透过窗纸把屋内映照得如同白昼。虽然用不着像古人那样“映雪夜读”,但白雪的降临还是平添了不少读书乐趣。

在农村劳动近三年后,我被推荐上了大学,离我的文学梦更近了一步。但70年代的大学,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三年的学习生活提倡一半时间在工厂或农村开门办学,又正值全国基本上处于“八个样榜戏、一个作家”的年代,老师无书可教,学生无书可学。我们就找一些书刻蜡版油印给大家,还找一些书摘抄。大学毕业时,我已摘抄了厚厚的一大本古典诗词,随时带在身边,不时阅读背诵,最多时能背诵各种诗词300多首。参加工作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个手抄本仍然伴随在我的身边,即使出差也与我在飞机上、火车上相依相伴,一直奔向天涯海角、戈壁沙漠……

因为自幼的爱好和多年的努力坚持,我的文学梦也圆了一些。多年来边看边思边写,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九部书籍,发表文字三百多万字,一些文字还获了奖。我还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散文学会……随着岁月的流逝,白发也悄然爬上双鬓,自己也跻身于司局级干部之列,很快也面临着退休回家的问题。总有人对我说,你费尽心思地看书写作,究竟图个啥?对我来说就是图追梦、圆梦、再追梦的过程。工作可以退休,但文学之梦永不能退休,新的生活、新的文学之梦让我憧憬向往。生命不息,追梦不止,将贯穿于我的一生……

选自《“我们的中国梦”文艺作品专集》,有删改

1.文章通过哪些事情叙述了自己追寻文学梦的经历?

2.作者已经成为作家,且出版了著作,按理说已经圆了“文学梦”。可作者为什么只是说“我的文学梦也圆了一些”呢?

3.说说文中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作者追寻文学梦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把《汉语成语小词典》当成宝贝;向有书的人家借书读;在煤油灯下读书和在冬日读书;摘抄古典诗词并阅读背诵。 2.一方面表现了作者的谦逊,另一方面说明作者不满足于已有的成果,还想继续追寻文学梦,获得更大的成就。 3.划线词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当时看到心爱的书被烧掉时的痛苦心情。 4.示例:勤奋读书是实现梦想的基础;取得一点成绩不要骄傲,要继续努力。 【解析】 1. 试题分析:抓住题中的答点“哪些事情”梳理文章内容,根据情节的发展,梳理人物的活动,抓住时、地、事几个要素概括情节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全文,了解作者在文章表达的思想,即对自己“文学梦”的认识,体会作者此句所表达的谦虚和自我勉励的含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根据语境来理解其含义,点明修辞手法,从表达“我们”看到心爱的书被烧掉时的心情来分析作答。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联系第一题内容,了解作者是如何追求“文学梦”的,体会作者的精神境界,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启示。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天使

小时候,我是一个捣蛋、不爱学习又极爱报复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父母和老师、兄弟和同学都极其厌恶我,然而,在心里我渴望着大家的关爱,就像人们渴望上帝的福泽一样。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常常默默祈祷:上帝啊!给我善良、给我宽厚、给我聪明吧,我也想如卡尔列一样成为同学们的榜样。可是,上帝正患耳疾,我的祈祷没有一句应验。我依然是个令人生厌的坏孩子,甚至因为我,没有老师愿意带我们这个班。

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她就是年轻的玛利娅小姐。玛利娅小姐刚一站到讲台上,整个班里都沸腾了,她太漂亮啦!我带头吹口哨、飞吻、望空中扔书本,好多男生跟我学,我们的吵闹声几乎要把房顶掀开。

利娅小姐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大声叫囔:“安静!安静!”她始终面带微笑地望着我们。奇怪,这样我反而感到无聊,于是我一个手势,大家立即停止了胡闹。玛利娅小姐开始自我介绍,当她转身想把自己的名字写到黑板上时,才发现讲桌上没有粉笔,我注意到她的眉头皱了一下,很快又舒展了。心想,糟了,她肯定识破了我们的把戏。但是,玛利娅小姐却转过身来问:“谁愿意替老师去拿盒粉笔?”刚刚平静下来的沸腾又开始了,怪声怪气的笑声再次淹没了整个教室,好多男生争着去干这件事。

④玛利娅小姐请大家不要争,她会挑一个最合适的人选。玛利娅走下讲台,仔细查看了每一个人,最后她说:“基恩,你去吧。”我说:“为什么是我?”“因为我看得出你热情、机灵又具有号召力,我相信你会把事情做得很好。”

⑤我热情?我机灵?我具有号召力?我竟然有这么多优点?玛利娅一眼就看出了我的优点!要知道,在此之前从未有人说过哪怕一点点的好处,甚至我自己都认为我是一个被上帝抛弃的孩子。

⑥我很快取回一盒粉笔,因为它就藏在教室后面的草丛里。当我正要把粉笔递给玛利娅小姐时,我发现我的手指缝里存满了污垢,衬衣袖口开了线,裤腿上溅满了泥点,更糟糕的是我五个脚趾全从破了的鞋子里露出了头。我很不好意思,可玛利娅小姐一点也不在意这些,她接粉笔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天使般的微笑,那微笑是一朵百合花淡雅而美丽。玛利娅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⑦从此,我决定做一个上进、体面的人,因为我知道天使正在注视着我。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2.本文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下面的一句话作简要赏析。

她接粉笔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天使般的微笑,那微笑是一朵百合花——淡雅而美丽。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有长者子① ,入海取沉水② 。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③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世间愚人亦复如

【注释】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 沉水:即沉香木,一种名贵的木材。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诣yì:往,到。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1有长者子:                        2卖之:       

3不得半车炭之价                  4亦复如

2.下列各句和“不如烧之作炭”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何不试以足

C.是吾剑所从坠                    D.不得半车炭价直

3.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4.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诗歌

我们从现代诗歌中获得了太多的启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友谊的珍贵、时间的流逝……我们在诗歌中生活,我们在诗歌中成长。我们已经与现代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下面是冰心的小诗《弱小的草》,仔细读读看。

弱小的草呵!

骄傲些罢,

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选自冰心《繁星 春水》

1.“骄傲”原本是一个贬义词,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

2.读完这首小诗,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填空题,根据名著内容填空。

在撒哈拉沙漠,我遇到一个小家伙,他就是       ,他叫我给他画一幅画,我第一次画的是                ,第二次画的是             ,第三次画的是老的羊,第四次画的是            

 

查看答案

《小王子》作者是       

A.法国  圣埃克苏佩里       B.俄国    托尔斯泰

C.印度  泰戈尔           D.英国    狄更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