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趣谈年俗剪纸“鼠”》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老鼠经历了图...

阅读《趣谈年俗剪纸“鼠”》一文完成下列小

①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老鼠经历了图腾神崇拜、精灵神崇拜、生殖神崇拜、吉祥神崇拜的发展过程。在中国年节民俗艺术(剪纸、年画、面塑等)中,鼠文化是个重要的主题。尤其在年俗剪纸中,表现老鼠的形象随处可见。传说天地之初,浑沌未开。老鼠勇敢地把天地咬破,使气体流动,阴阳从此分开,民间俗称“鼠咬天开”。农妇们巧妙地剪了老鼠咬破合碗或顶开合碗,以合碗象征天地,阴阳交合,生育万物,这里的老鼠成了开天辟地、生育万物的子神。明代李长卿在《松霞馆赘言》解释:“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曰属鼠。

②老鼠的繁殖力强,寿命长,于是在民俗剪纸中,表现老鼠繁衍育子的主题大量出现。例如:老鼠娶亲、老鼠联烟、老鼠登蜡台、老鼠偷油吃等等。老鼠娶亲亦称老鼠嫁女,是我国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年节民俗剪纸。其活动日期因地而异,有腊月二十七、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三、正月初七、正月初十、正月十四。俗称该日是“老鼠嫁女日”,民间多贴民俗剪纸“老鼠嫁女”,其最初功能是祭祀生殖神子鼠,目的是祈求结婚早生子、多生子。“老鼠联烟”,以“烟”谐音“姻”,“联烟”即结婚之意。古人认为多子多福,而“老鼠吃麦穗”、“老鼠吃葡萄”、“老鼠吃南瓜”中的“麦穗”、“葡萄”、“南瓜”,皆为多籽,用比拟象征手法寓意祈求人类繁衍不断,子孙满堂。民俗剪纸子鼠为阴极的象征,多是出现在年节期间的腊月至正月,这正是除旧布新、送阴迎阳的时刻,具有祛灾纳吉的象征意义。

③随着历史的前进,原生态的年节民俗剪纸鼠文化逐渐演变发展为祈求福、禄、寿、喜、财的吉祥文化,展示出中华民族特质的幸福观、人生观。人们将老鼠与蝙蝠、佛手、麋鹿等吉祥物组合在一起,利用谐音和象征手法,为自己和他人祝福、进禄、增寿、添喜、招财,出现了瑞鼠祈祥、灵鼠闹春、福鼠临门、鼠回娘家等年俗吉祥鼠文化剪纸。而今更出现了鼠吹喇叭、鼠扭秧歌、鼠迎奥运等鼠文化娱乐剪纸,反映出时代的新气象,也为中华鼠文化增添了丰富深刻的内涵。

  ④对老鼠有褒有贬,它偷吃食物,咬坏衣物,亦称“耗子”。所以在有的年俗剪纸“老鼠嫁女”中则出现了猫吃老鼠,化灾为喜的结局。旧社会官场中的腐败现象如同鼠害,民间深为痛恨,于是,又剪出了猫与鼠打官司、鼠向贪官行贿送礼、猫最后将老鼠咬死的情节,以鼠喻人,对旧时官场进行讽刺和嘲弄。(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两段分别说明了怎样的鼠文化内涵?请简要概括。

 

2.第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有人认为最后一段与前文不协调,应该删去,你认为呢?

                                                         

4.边是一幅以老鼠为题材的剪纸作品,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它的内容与寓意。

 

 

1.第②段:老鼠多子多福(繁衍育子)寓意,寄托着人类繁衍不断,子孙满堂的愿望 第③段:老鼠成了吉祥文化的象征 2.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子鼠”这一称呼的由来,表明了老鼠“开天辟地”的文化意义由来已久。 3.不应该,最后一段写了老鼠成为了嘲讽旧时官场的对象,也是“鼠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删去,则不够完整,也与事实不符。 4.这幅剪纸作品刻画了一只可爱的老鼠的形象,它站在一张荷叶上,钓起了一条大鲤鱼,身后是一朵盛开的莲花,象征着连年有余,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内容2分,寓意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段落的概括的能力。看到这个题目咱就要看看每段主要写了什么,概括一下段意,这也很简单,有的段落有中心句,有的需自己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画图表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解题套路为: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作比较:通过xx和xx作比较,突出强调了xx的××特点(地位、影响等)。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按照套路解答此题即可。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文谈的与“鼠”有关的剪纸以及文化,结尾段谈的也是老鼠因为它偷吃食物,咬坏衣物,所以成了旧时官场进行讽刺和嘲弄的对象,与主题吻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信息说明和寓意评说类考题,学生能将画面内容进行描述,并说出画面揭露的主题。读图画题往往从信息说明、寓意评说、设计开放三个角度来考查,学生根据题型设计合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节选自《晏子春秋》)

不肖:不幸。逮:到。鳏寡:guān guă,老而无偶的男女。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1)辞者也:_____________               

(2)齐人固盗乎:________________

(3)公之:_________________              

(4)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横线字与“守国之本也”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令吏养(《晏子使楚》)         

B.读竟日(《赵普》)

C.然往来视,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D.晏婴,齐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3.翻译句子。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4.根据《晏子使楚》和本文,概括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诉衷情  (南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释:陆游曾在西北前线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那是诗人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他晚年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回首往事,梦游梁州,写下了这首词。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时在借用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典故。鬓先秋:鬓发先白。沧州:江湖归隐之地。

1.这首词的一、二两句借用班超的典故,表现自己_________________的志向,三、四句又借苏秦的典故,讲述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的遭遇。

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题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为弘扬爱国精神,某中学围绕“爱我中华”开展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活动一】演讲比赛。学校团委定于9月18日在报告厅举办“爱国主义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准备邀请德高望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曼担任点评嘉宾。你以团委委员的身份前去邀请老师,见面时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主题班会。你班举行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班会活动,并由你担任主持人,请你为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1)               ,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 长征》)

(2)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陆定一 《老山界》)

(3)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泊秦淮》)

(5)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 《过零丁洋》)

(7)《春望》中真切的表现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诗句是:                     

(8)《过零丁洋》中用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的两句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所给的拼音写出汉字。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为我们打开了一片丰富多căi的新天地。“长征之歌”专题再现了红军战士千锤百liàn不怕难的钢铁意志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在“爱国情怀”专题里,我们似乎qīng听到海外游子思念故土的心声,体会到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的痛楚,也品味了著名科学家始终juàn祖国的深情,领悟了志士仁人面对山河破碎而壮志难酬的忧愤,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