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敢读书”方有新境界 赵畅 ①作家王蒙说过,要敢...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

“敢读书”方有新境界

赵畅

①作家王蒙说过,要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不要老读比你智商还低的作者的书。此番话语,颇耐人寻味。

②为何言“敢读”?是因为这些书对于读者是“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既然“不完全能够把握”,心里难免会担心和畏惧。其实,就如孩子学走路一样,一开始总会跌跌撞撞。然而,恰恰是跌跌撞撞地不断积累,才能渐渐摆脱大人扶助,学会独立行走。读书亦然,如果一直“读比自己智商还低的作者的书”,不要说难以进步,说不定连原来的那点知识积累和对于世事的悟性老本,也会因之而销蚀。从这个意义上说,“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不啻是一种勇气的体现,亦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③手捧一本“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要啃下来,就得花工夫。不聚精会神、刻苦钻研不行,不甘当学生、虚心请教不行,不勇于质疑、善于积累不行。“啃”读的过程,就是科学读书、获得知识的过程。这般“啃”读,必引导人由易到难、由低到高获取知识,并渐渐登上智慧的殿堂。

④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假。依据是当时气候寒冷,孙权控制的南方已经没有亚洲象,又怎么能进贡给汉室大象?暂且不论结论正确与否,调动已有知识并多方求证,作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坚持这般读书,不仅会有效地链接知识点,逐渐编织一张庞大的知识网络,还能帮助自己积淀刻苦攻读所必需的坚忍不拔的品质、举一反三的悟性以及善读善成的信念。

⑤哲人说过:一个境界低的人,讲不出高远的话;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讲不出有责任感的话;一个格局小的人,讲不出大气的话。读书,就要站在“巨人”中间,去体味“高远境界”“责任使命”“大气格局”的内涵。书籍的“巨人”,正是那些“人类各个时期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最高智慧的结晶和精神丰碑”。一个人,若能坚持读经典,坚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思考问题,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⑥“作家重要的是要不断面对有难度的写作”。如果说,追求“有难度的写作”是为了“切近理想之境”,那么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则是为了拓宽视野,增添见识。天有涯而知无涯,只有勤读书,多读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才能气象宏阔、满腹经纶。

⑦真要做一个“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的人,必须求知若渴,否则便是空话。上世纪30年代北大有一句话:“正式生不如旁听生, 旁听生不如偷听生。”读书,若能涌现一大批“偷听生”,则善莫大焉!(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文中的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④段中,作者列举历史学家陈寅恪的例子,告诉我们这样一种科学的“啃读”方法:

 

4.简要分析文章第⑤-⑦段的论证思路。

 

 

1.“敢读书”方有新境界 或 要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 2.比喻论证,将读者阅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比作“孩子学走路”,生动形象地论述了面对“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切不可担心和畏惧,必须有勇气去尝试和实践,这样才能获得进步。 3.勇于质疑,调动已有知识并多方求证,作出属于自己的判断。 4.首先论述“敢读书”应选的内容——书籍的“巨人”(经典著作);接着,论述“敢读书”的目的在于“拓宽视野,增添见识”;最后,论述“敢读书”的条件:必须求知若渴。 【解析】 1. 试题分析: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件事的看法、观点、主张,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总结。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论证方法与作用分析答题方法:具体如下: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学生了解议论文中论据的类型以及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分析时,结合具体语境来阐述论据所起的具体作用。 答题方法::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韩娥善歌》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韩娥①东之齐,匮②粮。过雍门,鬻歌③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④ ,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⑤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⑥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⑦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仿娥之遗声。《列子·汤问》

【注释】①韩娥:韩国的歌唱家。②匮:尽。③鬻(yù)歌:卖唱。④梁欐(lì):房屋的中梁。⑤曼声:长声。⑥抃(biàn):鼓掌。⑦赂:赠送礼物。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去而余音绕梁欐                 

②左右其人弗去            

而追之                     

④故雍门之人至今歌哭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昔韩娥东之齐

A.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B.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3.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故 雍 门 之 人 至 今 善 歌 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5.从文中找出侧面表现韩娥的歌声具有极大感染力的句子,写出其中的两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清·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蘼芜(míwú):香草名。

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

 

2. 结合全诗,分析“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司马迁《陈涉世家》)

(3)而现在,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于光中《乡愁》)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5)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句子是                            

(6)《与朱思元书》一文中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活动

(1)根据名著《格列佛游记》填空或作答。

①格列佛乘坐的“冒险号”船经过            (国家)时遭遇了海上风暴。

②在小人国,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对格列佛说“应该承认皇帝陛下多次表现宽大为怀,一再强调你建立的功绩,竭力想减轻你的罪责。财政大臣和海军大将却要把你处死……”这里的“功绩”是指           (写一项),王国对格列佛最终的处理意见是            

③“我们来到了语言学校,三位教授正坐在那儿讨论如何改进本国语言,他们共有两个计划。”请问两个计划分别是什么?

(2)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5字以内)

重庆日报讯5月18日,记者从重庆出版集团获悉,今年,该集团计划推出《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抗战记忆——台湾征集图片集》《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东线》等100多种抗战读物,以此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其中,《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以档案文献为主,由档案文献、学术著作和普及读物组成,用100卷的篇幅第一次全面反映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面貌。

 

 

查看答案

①家乡的星空,shēn suì 美丽,给人无尽的xiá xiǎngA ②当清爽的晚风急速地徐徐吹来时,夜来香醇厚如酒的甜香、玉簪花高贵幽雅的淡香,            ,yīn yūn在夜气里,令人心旷神怡。

1.根据拼音,在横线上依次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给A处补上恰当的标点          

3.语段划波浪线处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                                                                         

4.在语段的横线上,仿照前面的句式,续写一句,使上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