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我的麦子熟了 ①14岁的高占喜,青海农家子弟,因为湖南卫视的《变形计》,他和城市...

我的麦子熟了

14岁的高占喜,青海农家子弟,因为湖南卫视的《变形计》,他和城市的一个叫魏程的富家少年互换了7天人生。节目打出了议题:7天之后,高占喜愿意回到农村吗?

第一天,占喜在机场被新爸新妈接进了豪华的宝马车,他害羞地靠在真皮座椅上面,不说话,认真地看着窗外闪过的高楼大厦,忽然,他泪水盈眶。

这个以前在山沟里疯跑,活泼开朗的孩子,曾经在作文里写道:我想考上大学,在城里生活。可是他知道,他更可能中途辍学,流浪在城市某条喧嚣的马路上。这次机缘巧合,他提前进入了城市,小小的心里波澜起伏,何况现实的城市,比那个瑰丽的梦,仿佛更精彩。

占喜住进了一栋豪华如天堂的复式公寓,拥有一间无比舒适的大卧室。面对丰盛的晚餐,他无所适从,紧张得5次掉筷子。接着,新爸新妈一次给了他200元的零花钱。从前,他一个月只有1元的零花钱。

在气派的理发店里,占喜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又一次泪水盈眶。

不久,他迅速适应了这种新生活。

白天,他靠在松软宽大的沙发上,茶几上是他之前从未见过的零食,面前是尺寸巨大的液晶电视。他自在地享受这一切,除了脸颊上两抹褪不去的高原红,就像是在这里长大的。

此时,观众们忧心忡忡——这个孩子会丧失本性,沉迷于吃喝玩乐吗?

某天,占喜被安排去卖报。归途中,占喜变得少言寡语。他看到城里人行色匆匆,在马路之间穿梭,犹如他在田间穿梭,也看见天桥下的乞丐,衣衫褴褛地等待施舍……那天,他对记者说,城里人也有穷人,生活也不容易。记者问,那你同情他们吗?占喜说,不,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幸福靠自己。

说话时,他分明又是那个崇尚奋斗、一直努力的高原孩子。

当晚短信预测,大多数观众仍然觉得占喜不愿回乡。然而,谜底提前揭晓——当占喜得知父亲不慎扭伤脚的消息时,他立刻要求赶回家乡。

为什么急着要走?父亲的脚伤不是大事,难得来一次城里。记者问。

占喜只说了一句:我的麦子熟了。

父亲很早双眼失明,哥哥在外打工,弟弟还年幼,14岁的占喜已经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力。他难以不被城市吸引,这无可厚非,但同时,他也眷恋自己贫穷的家、艰辛的父母、几亩薄田和已经成熟的麦子。

城市是他的梦,贫穷的家,却是他牵肠挂肚的现实世界。

回到农村后,占喜仍然五点半钟去上学,啃小半个馍馍当午餐,学习之余割麦挑水,补丁长裤配布鞋,刻苦读书不改初衷: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真正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占喜见识了前所未见的繁华都市,享用过从未经历的物质生活,却始终未曾忘记自己是个印着高原红的孩子,未曾忘记担当家的责任——我的麦子熟了,当《浮士德》的俗世诱惑变相重演,这是一句最朴实的箴言。

1.通读全文,说说占喜是个什么样的男孩子。

2.文中两次描写占喜流泪,请你揣摩他当时的心理。

3.文中详写占喜卖报的情形有什么用意?

4.文中多次写到观众的短信预测——占喜一定不会回家,有什么作用?

5.请你谈谈对本文题目我的麦子熟了的理解。

 

1.朴素,有责任感,坚强 2.第一次流泪是为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向往已久的城市而激动,而第二次流泪是因为占喜看到镜子里崭新的自我而兴奋、喜悦,同时也为自己真实的贫困生活而难过 。 3.强调他仍是那个崇尚奋斗,一直努力的高原孩子,为后文写他执意提前回家作了铺垫。 4.反衬出高占喜的坚强、有责任感,也强化了文章的悬念,使文章更吸引人。 5.从“我的麦子熟了”这句充满自信和温情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的自尊和坚强。表明占喜未被奢华生活迷失本性、未曾忘记担当家庭的责任(有大意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对“高占喜”的具体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结合“高占喜”初次但城市的感受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感受来分析其流泪的原因。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情节安排的用意。围绕“高占喜”的人物形象以及是否会回到家乡来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观众的短信预测——占喜一定不会回家,可结果是占喜回家了,他始终未曾忘记自己是个印着高原红的孩子,未曾忘记担当家的责任,因此这一安排,反衬出高占喜的坚强、有责任感,给人带来悬念。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

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

1宾客大宴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宾团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_______

4袖出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首尾两段都用几个“一”列举口技表演的道具,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2段是从哪两方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序,由施屏到撤屏,顺着听众所闻来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B.本文对场面的描写有条不紊、严谨有序,而且错综复杂、变化多姿。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表现出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境中无法自持。

D.文中口技人惟妙惟肖的模仿了一家人醒而复睡、失火救火的情景,其中“善”字统领全文,集中表现了口技人的技艺高超。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山际见来烟,                                (吴均《山中杂诗》)

(2)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3)                    ,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                       ,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5)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6)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中,运用以动写静手法描写雨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的诗句是:

                                 

(7)《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悲壮严酷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名句是

                                 

 

查看答案

班级开展“黄河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古之黄河】

面对黄河,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请再写出一组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含上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之黄河】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读后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

材料一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  现在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之黄河】

2011年3月12日,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利津县近千名机关干部来到黄河大堤,植树种草,绿化大堤。为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这一活动,请你写一则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诗人以《微笑》为题写了两句诗,请你按他的句式续写下去。

微笑是一缕和煦的阳光让生活五彩缤纷;是一点柔嫩的绿草,给大地无限生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伤仲永》叙议结合,标题中的“伤”流露出对天资聪慧的方仲永最终沦为普通人的惋惜。

B.鲁迅散文集《呐喊》中的《社戏》一文,用写意的笔触描写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  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是一篇充满了江南水乡气息的诗意散文。

C.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里紧紧抓住四位名作家在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用极精到的语言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D.《孙权劝学》中开篇吕蒙找借口推脱学习和后文吕蒙的巨大转变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