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关于“文明旅游”的主题阅读 【事件回放】 数据显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关于“文明旅游”的主题阅读

【事件回放】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境人数激增,2013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超过9000万人次,2014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达到1.17亿人次。随着中国人出境游的不断增多,一些游客乱丢垃圾、大声喧闹、不守规矩、入乡不随俗等不文明行为也逐渐成为中国游客的专属“标签”。

每逢假期过后,凡是出境游归来的人首先不是描述那个地方有多么好,而是会抒发一句感慨:人真多。紧跟着的一句话十有八九会是:中国人真多。假日一到,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被中国人包围。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旅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至于旅游地的风光到底好在哪,那里有什么文化底蕴和特色,此番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被无意识地忽略掉了。比拍照更让世界瞠目的,是中国游客的疯狂购物能力。不知从哪个黄金周开始,总是会看到中国游客将某品牌店抢购一;队抢购名牌包,一边不住咂舌“中国人真是挺有钱的”

【数据调查】

近日,某网站进行了一项“文明出境游”调查,盘点出国民心目中“最不文明的出境游

行为”。           “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

不文明行为

乱丢垃圾

不尊重风俗习惯

对景区规定不以为然

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插队

随地吐痰

投票结果

72%

31%

13%

46%

8%

65%

【观点碰撞】

观点一:20世纪80年代,日本游客曾被视为“暴发户”,出境旅游疯狂购物、大声喧

哗。被贴有“暴发户”标签的还有俄罗斯人,他们几乎能吃光所有的自助餐食物,甚至掏出

小塑料袋将食物偷偷带走,对酒店工作人员大呼小叫。此外,法国游客缺乏礼貌、态度傲慢、

爱挑剔等行为同样招致非议,而美国游客也贴有“粗鲁”、说话声音大的标签。总而言之,

外国人也有这样那样的不文明行为,在卢浮宫前泡脚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人,实在不必专门针

对中国游客横加指责。(新华网)

观点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贫富

不是文明的标准。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

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

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冯骥才《中国人丑陋吗》)

观点三:拥有财富未必受人敬,修养与财富相匹配,才值得尊敬。如果财富上涨了,而

素质更低下了,这是文明的耻辱,而个体的文明素质往往勾连着国家形象、软实力。中国是

文明之邦,理应坚守并传递文明礼仪,而不是比丑、比恶、比坏。尤其是走出国门时,更应

该有操守。弘扬文明,这才是大国公民应有的气质与气场。(网友评论)

1.阅读【事件回放】部分,你认为“中国式旅游”有哪几个特点?请分别归纳。

2.根据文本内容,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被称为“暴发户”的有中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

B.2012年中国居民出境8300万人次,2013年中国居民出境共9000万人次。

C.出国旅游的人都在感慨中国人真多,因为一到假日,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都是中

国人了。

D.对于中国人来说,旅游就是到此一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

3.根据“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写出调查结果。

4.对中国游客被贴“标签”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并简要说明理由。

 

1.扎堆出游,注重形式(热衷拍照),疯狂购物,行为不文明。(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3分) 2.A(3分) 3.“乱丢垃圾”获得72%的投票,是国人心目中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2分) 4.表明观点1分,围绕观点谈看法2分。 例1:我觉得不文明行为不能总打中国标签。(1分)国人的不文明的现象只是少数游客的个人行为,外国人也有这样那样的不文明行为,实在不必专门针对中国游客横加指责。 (2分) 例2:我们没有办法禁止他人戴“有色眼镜”看中国人。(1分)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如果每一个中国游客都能遵守当地的行为准则,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约束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标签”终将消失。(2分) 例3:外国人的看法并不是我们行为的标尺,外国人的不文明行为也不是我们仿效的对象。(1分)中国是文明之邦,理应坚守并传递文明礼仪,而不是比丑、比恶、比坏。我们要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根据文段中所写到的中国人旅游的方式以及在旅游中的活动来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抓住各项表述要点,与材料内容比照判断。在“观点一”材料中,“暴发户”指的是日本人和俄罗斯人,故A错。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比较表中各项数字的高低,选择数字最大的一项,概括其说明的问题。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要一分为二的分析,即要说明“贴标签”的错误,又要说明中国人自身要加强修养,做到文明旅游,防止被贴标签。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语言表达运用

10月5日,屠呦呦和另外两位科学家一起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也成为首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人。

(1)请根据以下信息,给屠呦呦写一段贺词。(不少于50字)

诺奖委员会对她的颁奖词里写道:“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上世纪60年代末,根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传统中草药,以研发对抗疟疾的新疗法。她筛选了大量中草药,最终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查阅了大量古代中医书籍,获得了指导其研发的线索和灵感,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杀死疟疾寄生虫有显著疗效的科学家。

(2)屠呦呦获得诺奖后,正在经历莫言获诺奖后的一系列经历:

材料一:“现在,好像全世界都是我了”。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屠呦呦

材料二:现年84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人在有助于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自然科学领域首次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夙愿。此举或将对以习近平领导层为实现“经济强国”而推进的研发投资强化构成东风。——日本经济新闻网

材料三:青蒿素的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浙江在线

材料四:屠呦呦获奖给出怎样的启示?国家实力取决于有创见的“第一人”提高国民素养当然重要,但国家实力还是取决于有创见的“第一人”,否则中国永远只能仿制别人或者充当让别国的“第一”获得无限放大机会的默默无闻者。——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为本土获诺奖科学奖第一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是必然的。请你对此事也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少于50字)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水浒》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梁山英雄形象。下面的两个人物在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中,都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按情节先后顺序依次填写在括号里。

林冲:误入白虎堂——(            )——(            )——怒杀王伦

鲁达:拳打镇关西——(            )——(            )——大闹野猪林

(2)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我得往前走吗,先生?”我问。“我得离开桑菲尔德吗?”

“我相信你得离开,简。我很抱歉,简妮特,可是我真的相信你得离开。”

这是个打击,可是我没有让它把我打垮。

“好吧,先生,往前走的命令一业,我就可以走。”

上述这段文字节选自世界文学名著《简·爱》。主人公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中的身份是           ,这个“打击”是指              

 

查看答案

下列加横线词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时人莫许     夫专诸刺王僚也    B.高祖因之成帝业  头抢地耳

C.信义著四海     欲信大义天下      D.安陵君许寡人    主不能守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跪而之曰(感谢)        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B.此天所以资将军(大概)    祲降于天(吉祥)

C.将军宜枉驾之(拜访)      谓为然(相信)

D.唐雎不使命(辱没)        遂用猖蹶(猖狂)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辛弃疾《南乡子》)

(3)马作的卢飞快,           。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4)愁与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李清照的《武陵春》化虚为家,语意新奇,描摹愁思的绝妙佳句是                                   

(5)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可用                              。(用《出师表》中原句回答)

(6)生活中被他人误解在所难免,但如果我们拥有“                            ”的豁达心胸,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和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