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深层次阅读赏析 长在心上的眼睛 梅贻涵 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

深层次阅读赏析

长在心上的眼睛

                   梅贻涵

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指头冻成了胡萝卜头。

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

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找着,挖着,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

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大胖不解地说:“ 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穿个没底儿的鞋四处跑?”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地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喊:“奶奶,这是给你的药。”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 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的?”“ 我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奶奶眼眶红了,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着。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 穿上试试,看合脚不?”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他流着泪说:“ 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奶奶摇摇头。“那你怎么看到的?”

“用心。”

“心上也长着眼睛?”小驴惊奇地问。

“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奶奶笑了笑说。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一句中的“似乎”表现了小驴对奶奶切菜的熟练程度、发现饭碗被换等的疑惑,表达了小驴对奶奶的关注之情。

B.“ 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小驴脚上鞋的破旧,直接引出下文奶奶深夜给小驴做鞋和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

C. 文章通过大胖的眼睛真实地再现了小驴鞋子的破旧程度,穿着如此破旧的鞋子找药,衬托出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情感。

D. 小驴不让奶奶抓住自己的脚,是因为小驴的鞋确实烂得不成样子,怕奶奶知道事

情真相,这个动作表现了小驴是个懂事的孩子。

2.“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 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②“ 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一句中的“ 颤抖”有何作用?

4.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长在心上的眼睛”不如“ 奶奶的眼睛”好,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说明理由。

5.请你站在父母亲应承担的家庭责任的角度,给小驴的父母发一条短信,劝说他们多关心子女,关照家庭。或者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为电视台拟一条公益广告。

 

1.B(“直接引出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错) 2.(1)“鞋”是小说的线索,文章用它引出奶奶给小驴做鞋的情节,表现出奶奶对小驴的爱。(2)小驴穿着破旧的鞋在雪地里找药的情节描写,突出了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感情。 3.① 交代了小驴为奶奶上山找药的环境,营造了一种大雪封山、无比寒冷的氛围,表现了小驴为奶奶寻找治疗失眠草药的艰辛,体现了他对奶奶的爱。 ②这个词语形象地表现了年老的奶奶对小驴没有新鞋穿的痛心,表达了祖孙二人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意近即可) 4.用“长在心上的眼睛”好,因为“心上”一词最集中、最具体的表现了奶奶的爱,形象生动,深化主题,而“ 奶奶的眼睛”则较为普通,既不形象,也没有文采。(意近即可) ] 5.广告词示例: 关爱留守儿童呵护祖国花朵爸爸(妈妈),请别走得太远。同在一片蓝天下。 【解析】 1. 试题分析: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文段,梳理内容。采用排除法,从文章中筛选出你认为不正确的信息。B选项“直接引出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错。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章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线索的理解和把握,仔细阅读文章,梳理与“鞋”有关的情节内容,从表现奶奶对孙子的爱,还有孙子对奶奶的爱这方面来解答即可。 考点:分析文章的抒情线索。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学生对描写的理解和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四是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合本文具体分析。第二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把握。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现了奶奶的的心情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的理解赏析能力。重点分析“心上”一词,从表现人物的情感和表达主题来分析标题的好处。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文中的情景写短信,注意称呼,介绍小驴和奶奶的的近况,语气要委婉。围绕“关心留守儿童”来拟写广告语,语言要简洁。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魏为与①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③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④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⑤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⑥,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

【注释】①与:党与,同盟者;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约:准备;④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⑤任:能力;⑥“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

——《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长跪而之 (道歉)                B.天下缟素(穿丧服)

C.魏来求救矣  (多次)             D.魏急则且割地而齐楚(相约)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灭韩亡魏                   魏急则割地而约齐、楚

B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C先生坐于此               大王之救不

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         以为秦之强足以为

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

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

5.【】【两文里,唐睢都成功地劝说了秦王。不同之处在于甲文靠           让秦王屈服,乙文凭          让秦王信服。

6.《战国策》善记言,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分析【甲】【乙】两文的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甲】                           

【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

生命之树也有落叶

人生,是要走过生命的四季的。

当秋寒袭来的时候,树木自知无法抗争,便抖落了叶片,用一身硬骨迎击风霜。那是一种暂时的退却,是一种承受,是一种力的积蓄,一种耐心的等待,一种更有希望的选择,而绝不是最后的结局。一旦时机成熟,便迅速萌发了新叶,用全力拥抱春色。于是,生命之树充满了绿意。

一位著名的企业家到一所大学作报告,有的大学生向他询问事业有成的“秘诀”。他说,我没有成功的“秘诀”,只有战胜失败的感受:                                                     。每战胜一次失败,就与成功更近了一步……

当一个人的生命之树有了落叶时,要告诫自己:失去的只是昨日,绿意已不再遥远。失意时不必凄凄然自轻自弃;得意时也不必傲傲然目空一切。有生有落,有枯有荣,这是人生的一个规律。

善于承受沉重,就像善于接受成功一样,都是生命的最佳支点。

1.在文章第三段的横线上补写出企业家的感受。

2.请你结合你的生活学习实际,谈谈你对“生命之树也有落叶”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

3D 打印的革命性

3D 打印源自100 多年前的照相雕塑和地貌成形技术,是一种不需要传统刀具和机床就能打造出任意形状、根据物体的三维模型数据制成实物模型的技术,被认为是一项改变世界的新技术。

3D 打印使用的不是传统的“墨”,而是那些能发生固化反应的材料,比如树脂、塑料、陶瓷、金属等,因而能“打印”出实实在在的三维立体模型,就像童话中的“复制机”一般神奇。这将使工厂彻底告别车床、冲压机、制模机等传统工具,从而转变为一种以3D 打印为基础的成本更低、研发周期更短的生产方式。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刊发题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文章,称3D 打印标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目前的发展情况判断,3D 打印之后,必将是社会制造业的迅猛崛起。

据报道,国外目前已经通过3D 打印技术成功地“打印”出了自行车、汽车、电控飞行器等物。现今,3D 打印也应用于珠宝制造和模型制作,在时装业、电影业、建筑业等10 多个不同的行业显示出了十足的魅力,并大大改变了美国制造业的格局。其实,众多的3D 打印创业者此前早已落户以虚拟经济著称的纽约市,即便在2008 年金融危机的情况下,3D打印还是拉动了当地的萧条经济,为经济增长贡献了力量。

3D 打印的应用并不止于工业制造,它在医学界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它用来打印的“墨”是一个个活体细胞,那么,只要获得相关器官的切片数据,该器官就可以被“打印”出来。这并非天方夜谭,在去年举行的全球科技娱乐设计大会(TED)上,美国维克森林再生医学学院博士安东尼就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肾脏模型打印的过程。据他介绍,他们正在进行一个更大胆的试验,直接用打印机在人体伤口上进行修复式“ 打印”,如果取得成功,这将是医学领域的重大进展。

1.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3D 打印机能精准地“打印”原物的特征。

B. 第二段中“3D 打印标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的表述,很好了佐证了第一段末尾“(3D 打印)被认为是一项改变世界的新技术”的说法。

C. 第四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印证了前面“如果它用来打印的‘墨’是一个个活体细胞,只要获得相关器官的切片数据,该器官就可以被‘打印’出来”这一说法。

D.3D 打印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不同行业,选文介绍了它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情况。

2.结合选文,请找出3D 打印的优点有哪些(不少于两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请根据语言环境,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得体、连贯的话来。

近日,初中语文教材中被奉为“经典之作”的散文《背影》引起热议,源于一篇被广泛转载的文章——“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

对于这条消息,某校九(8)班学生也议论纷纷,不知真假。因此,同学们推荐作为语文课代表的你去问问语文王老师,见到王老师,你说:

王老师说:“这纯属于谣传!《背影》中的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违反了今天的交通规则,所以不能作为中学课文,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尺度,删不删和违反交通规则是两码事。只不过是有些教材将这篇课文调至八年级而已,根本不存在被删除的可能

得到王老师的肯定回答之后,你立刻向班里的同学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