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磨 石 包利民 总有一种声音在梦境深处响起,如细细的雨洒落...

阅读下文,完成

 

包利民

总有一种声音在梦境深处响起,如细细的雨洒落大地,如轻轻的风吹过满树的叶子,那“沙沙”的响声从遥远处传来,常常让梦里一片温暖。我知道,那是磨石磨刀具的声音,曾经在成长的岁月中无数次响起,却又穿透如此漫长的光阴,落进我的梦里,落进我的心底。

那时的磨刀石还不是有多精美的,其实就是从外面捡来的可以适合磨刀的石头,略微打磨周整就可以了。每一家每一户都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我们更多地叫它们磨石,因为它们不仅可以用来磨各种刀具,还能磨许多东西。我家的那块磨石就很大,也是长条形,就在院子的仓房旁,挨着仓房门侧的那块大青石。

闲暇的时候,家里的大人会在磨石上磨镰刀或者铡刀等常用工具,磨的时候,要不停地在磨石上洒水,是为了降低刀具由于摩擦产生的高温,可以使刀具不变形。而磨东西最多的,就是姥爷,那块磨石也成了姥爷的最爱。

在晴好的每一天里,在没有活时,姥爷都会在磨石上细细地磨那些木匠工具。即使那些锛刨斧锯都已经很锋利,也依然磨得亮亮的。通常是在大磨石上先粗粗地磨一会儿,然后姥爷会拿出几块很小的细磨石,再细细地磨。常常是在午后,那沙沙的声音就会响起,那个时候,听着那熟悉的声音,竟会很安心,睡得无比踏实。可是在多年后,在某些酷似从前的午后,在睡梦中,猝然重逢之下,我竟从那美好的旧梦中惊醒。

那块石头由于长年的使用,上表面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平整,已经向下凹了很深,就像弯月的曲线。已不知姥爷守着它过了多久,石面上的工具已经换了不知多少茬,那一双粗糙的手与石面的细腻相对比,差距越来越大。姥爷就这样磨走了无数春去秋来,磨得秋霜纷飞染白了发,磨得腰身同石面一起渐弯。而那沙沙声音也在老宅里响了无数的日子,将时光漾起无数涟漪,虽如今远隔千里,却依然波荡着我的心弦。

有那么一个中午,睡下,却没有听到姥爷磨刀时的声音,一时竟是睡意全无。出去看,磨石仍摆放在仓房的门侧,七月的阳光在上面驻足,却是不见姥爷的身影。很是担心,怕姥爷受伤。在这块磨石上,他的手不知被割破了多少次,那双满是老茧的手,被那些磨得飞快的刀具轻易地划破。于是满村去寻,却见姥爷正在一户人家,对着一堆木头挥汗如雨。

姥爷把一个刨刃递给我,让我回去帮他磨一下。我很兴奋地跑回家,学着姥爷的样子,在石面上洒上水,便沙沙地磨起来。如此近地听着手下发出的声音,有着一种巨大的亲切感。后来从乡下搬进城里,姥爷把磨石也带着,在城市的小院里,他也经常磨他那些再也用不到的木匠工具。声音如故,只是姥爷常常磨着磨着就停下来,身前的磨石亦默然,仿佛被无边的寂寞包围。

后来姥爷去世,又搬了几次家,那块磨石也不知失落在何处。可是那陪伴了我多年的声音,常在记忆深处响起,却从未在梦里出现。那沙沙的响声,就像轻快地脚步,只是一瞬间就跨过了无数时光。

又一个午后,再次于睡梦中听到熟悉的声音,醒来,那声音犹在耳畔。推窗看,小区里来了一个磨菜刀的老人,正在七月的阳光下,在一块磨石上,奋力地推动粗糙的双手。我找出了家里所有的刀具,就蹲在那里看老人磨,听那声音直入心灵,隔着那么遥远的岁月,又有了久违的宁静与安心。

(选自《北方新报》2014年10月20日

1.说说“即使那些锛刨斧锯都已经很锋利,也依然磨得亮亮的”一句中“依然”的含义及其作用。

2.说说你对“在城市的小院里,他也经常磨他那些再也用不到的木匠工具”这句话的理解。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文章以“磨石”为题有什么好处?

5.文章最后一段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1.“依然”指仍旧,和以往一样。生动表现了姥爷对他的那些木匠木具的爱惜和呵护。 2. 写出了姥爷对磨石和他那些木匠工具难以割舍的情感,也写出了姥爷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怀念。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流逝之快,表达了“我”对磨石声、对姥爷的怀念之情。 4. 是行文的线索,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答对两点即给满分) 5.不可以。最后一段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删去后不仅没有以上作用,而且会使文章不够完整。 【解析】 1. 试题分析:赏析词语表达作用的一种考查形式,学生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和效果,再进行分析表达效果,具体解答方法是:(1)词的意思或内容。(2)结合语境谈表达效果。这里“依然”指仍旧,和以往一样。生动表现了姥爷对他的那些木匠木具的爱惜和呵护。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赏析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几方面进行鉴别欣赏,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标题进行赏析,一般从标题的使用手法来考查,有时也从文章内容和主题角度,要求学生对文章标题进行理解,这时要求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深刻认识文章中心主题。此处是行文的线索,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这里最后一段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题。

只想让你看到我

张军霞

小米在小区门口开了一家超市。最近,保安辞职回老家了,小区里丢东西的情时有发生,弄得人心惶惶。这天,小米注意到有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常在附近徘徊,并不买东西。这天,小米无意中抬头,望向对面五楼自家的阳台,一家三口的衣服晾在阳台上,被风吹得飘呀飘。

小米收回目光时,惊讶地发现那个女人居然也在抬头仰望,而她仰望的正是自家的窗户。小偷作案前都会观察盗窃目标家的情况,难道她就是那个来踩点儿的人?

小米想了想,拎起一桶水,哗啦一声泼到门前。女人往旁边躲了躲,犹豫了下,摸出两枚硬币说:“大妹子,买瓶水。”小米不吱声,把水递了过去,女人仿佛还想说啥,张了张嘴,却又讪讪地离开了。从此,小米多了一个心眼,随时留意女人的举动。她忍不住对丈夫说:“我看那女人真的不正常,天天在附近晃来晃去,总是往咱家这边瞧。”丈夫有点不耐烦地说:“她没事儿出门溜达不行吗?你别把人心都想那样坏!”

小米却还是不放心,那天晚上,忽然下起了大雨,她朝门外张望,吓了一跳:墙角处有个黑影,一动不动地站在雨中。黑影不是别人,还是白天那个女人。大雨将她浇得浑身湿透,她却还像白天那样,仰望着小米家。这次,就连丈夫也感觉害怕了,他轻声安慰小米:“明天我跟老板请个假,一定要调查清楚她的来历!”

第二天,没等小米的丈夫请假,那女人就出事了。女人仰起头望着空中,这时,一阵风吹来,小米晾在阳台的男式衬衣,忽然被风吹落了下来,还没等小米做出反应,女人却挥舞着双手,发出凄厉的叫声,一个趔趄栽倒在地上。

小米慌忙跑出来,抱起昏迷的女人,大声喊:“快来人,救命呀!”在女人被抬上救护车时,一个男子拨开人群,发疯般地扑过来,喊道:“娘,你怎么了?别吓我!”

小米认识这个男人,他就住在自己家对面。他从前做着很大的生意,总是开着一辆豪华的汽车进进出出,后来忽然赔得精光,就整天不出门,小米都好久没看到过他了。

女人只是受到惊吓,没有大碍,她从医院回来,特意找小米道谢:“大妹子,那天多亏了你呀。”小米不解地问:“不过是风吹落了一件衣服,你怎么就吓成那样?”

女人抹一把眼泪,低声说:“不怕你笑话,我儿子做生意赔钱,患了抑郁症,总说活不下去,他心烦,不愿意见人。我怕他真的想不开,就天天在这儿守着,万一他真的打开窗户,一下子就能看到我,就不会跳楼了。那天,我把那件衣服当成我儿子的身影了……”

小米抹一把眼泪,搬来一把凳子,对女人说:“以后,您就坐在这里,好好守着你儿子。还有,我丈夫认识一个心理医生,明天让他帮您联系一下吧。”女人对小米感激地点点头,然后抬头望着五楼的窗户喃喃自语道:“

                   

(选自《故事会》2015年第一期)

1.文章主要写了有关女人的五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中写道“女人抹一把眼泪”,“小米抹一把眼泪”,分析小米和女人流泪的原因有何不同。

女人因              而流泪。

小米因      而流泪。

3.从文中找出与画波浪线句子相呼应的句子,写下来。

4.结合前文内容为文章补出合理的结尾,写在文中的横线上。(30字以内)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女人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名句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     ,志在千里。

(2)何当共剪西窗竹,        

(3)       ,禅房花木深。

(4)商女不知亡国恨,          

(5)孔子认为学与思的关系应为“     。”(填《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十日,不去,是亡吾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原:原国。②击金:敲锣,古代作战收兵信号。③卫人:卫国人。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原三日即下矣

A.原/三日即下矣           B.原三/日即下矣

C.原三日/即下矣        D.原/三日即下/矣

2.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期(  约定  )                  (2)信(  诚信、信用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4.晋文公攻打原国为什么只打了十天就撤退了?

5.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

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释】①郎中:古代一种官职。②吉州:地名,现指江西吉安。

1.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了送别时的环境。

B.第二句写了临别时的心情。

C.第三句写了离别分手的原因。

D.第四句写了贬谪之地的景物。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以“猿啼”“水自流”衬托送别裴郎中时的伤感。

B.三、四句用“君更远”“青山万里”暗示裴郎中前程远大。

C.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政治上受挫折而被贬遭逐的悲凉心情。

D.全诗写眼前景,道别离情,自然而巧妙,很耐人寻味。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

A.原句:我无时无刻不在呼吸,我无时无刻不在幻想。

改句:我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我每时每刻都在幻想。

B.原名:这只藏羚羊还没有听到火车远远的鸣笛声,就惊恐不定。

改名:这只藏羚羊只有远远地听到火车的鸣笛声,才惊恐不定。

C.原句:她醒来的第一句话就问:“我爸去哪了?”

改句:她醒来的第一句话就问她爸去哪了。

D.原句:过桥的时候,我差点摔下去了。

改句:过桥的时候,我差点没摔下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