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走近王安石”主题阅读 【文章呈现】 《同学一首别子固》①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

“走近王安石”主题阅读

【文章呈现】

《同学一首别子固》①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③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④中庸之庭,而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选摘自《王文公文集》)  

注释:

同学: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一首:一篇。子固: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著有《元丰类稿》。

正之:孙侔的字。与王安石、曾巩是好友。

中庸: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轥(lìn):车轮辗过。这里有走上、走到的意思。

知人论世

《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该文是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写的赠别之作,文中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文章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古人不轻易写文章。而一旦写了,就一定能表现出自己的胸襟抱负。

王安石这个人,不要说是在古代,就是放到现在,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年轻时就有高远的理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就是希望改革不良的社会风俗,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时读书过目不忘,考中进士第四名;他散文、诗词都很擅长,并且绝不同于流俗;但他更大的才能,是表现在治国上,因此皇帝才会让他进行变法。

苏轼、司马光这些政治上的对手都很佩服他,连皇帝也久慕其名。但是他太过特立独行,传说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他既自我期望很高,又很有才干,不免目下无尘,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我们来看一首他的诗——《登飞来峰》,就知道他的气魄之大: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是怕“高处不胜寒”,但是他乐“在最高层”,没有人在他眼里。

了解了他的为人,我们再来看这篇《同学一首别子固》。古人分别往往互赠文章,作为纪念、鼓励等。该文就是王安石赠别曾巩的。

文章先从贤人说起。王安石说,江南有两个贤人,但是又不同于现在所谓的贤人。也许当时贤人是一个很普遍的称呼,称呼惯了,就不一定是真贤人,徒有贤人的名,就像我们现在称呼对方“美女帅哥”一样,并不真的认为对方就是美女帅哥。所以,王安石就说,曾巩、孙侔是我心目中的两位贤人,但不是通常说的贤人。好家伙,他用这两个人,把天下所有的贤人给否定了。

那么,曾巩、孙侔是何种贤人?王安石给出一个答案:“学圣人”、“至乎中庸”。这是他判断一个人贤不贤的标准。因为他自己也愿“学圣人”,因此他也是贤人。他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有这一层意思。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眼界高。他写这篇文章,有点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意味,透着骄傲。

【引诗咏志】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诗风鉴赏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4处)。

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⑴予慕而之(                       ⑵足未尝相也(      

⑶子固作《怀友》一首予(           ⑷而于其室(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4.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固和正之二人的言行极其相似,这是因为他们俩都是向圣人学习的。

B.王安石自视甚高,得罪了不少人。

C. 王荆公体”是王安石的诗作风格。

D.《即事》一诗动静相衬,情景交融,是荆公的写景佳篇。

5.《即事》一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综观王安石的一生,他的诗歌内容和风格曾发生极大改变。你觉得《即事》这首诗是诗人什么时期的作品呢?根据材料,加以阐述。

7.上述材料中说“因此他也是贤人。”你认为王安石是“贤人”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1.(4分)其 师 若 友 /岂 尽 同 哉 /予 考 其 言 行 /其 不 相 似 者/ 何 其 少 也! 2.(4分) ⑴友:把……当做朋友 ⑵过:访问,拜访 ⑶遗:赠与 ⑷造:到、往 13.3.(4分)我从前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达到极高的中庸境界,但也愿意追随在他们左右奔走。(关键字词:昔:从前、过去;至:极、最;从事:跟随、追随) 4.(4分)C 5.(3分)运用了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典故1分, “源”写成“园”不得分;情感2分)。 6. (5分)该诗当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时期。从诗歌内容来看,该诗主要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诗歌风格上来看,全篇锤炼工稳,前三联全用对仗,重炼意和修辞。 7. (4分)是贤人。因为:①少有凌云壮志,年轻时就有高远的理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②文学成就极高,诗歌创作的晚期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创立“王荆公体”;③善于治理,政治上主张变法革新,造福百姓;④懂得择善而从,与“贤人”为友,并与之“相警”“相慰”。(能写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必须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解析】 1. 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读懂句子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判断字义,注意判断多义词的用法,如“友”为名词当动词,“过”“遗”“造”都为古今异义,要按古义来理解,不可望文生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读懂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文中有关语句,比较判断正误。C错,“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一句中“王荆公体”指的是“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的“诗派”,不是指王安石的“诗风”。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根据《即事》最后一句中“武陵源”一词即可了解王安石引了“桃花源”的典故,联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内容即可表达作者引用此典故所表达的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考点:概括作品抒发的感情。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6】 试题分析:首先根据所学积累大致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政治生涯,再根据《即事》最后一句“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来理解其中暗含的归隐之意,即可判断为作者的晚年作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7】 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贤人”一词的含义,即有有德有才之人。再根据材料内容从这两方面分析解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父亲的布鞋

周海亮

①一位朋友童年时,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他告诉我,他能活到现在全靠了父亲的一双布鞋。

②朋友老家在鲁西南,一个平常都吃不饱饭的贫困山村,何况全国人民都挨饿的那三年?朋友记事比较早,在那三年的漫长时间里,他每天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寻找各种各样的东西往嘴里塞。槐树叶吃光了吃槐树皮,草根吃光了吃观音土。可是,在那样的年月,即使可以勉强吞咽下去的东西,也是那么少。朋友经常坐在院子里发呆,有时饿得突然昏厥过去。

③朋友的父亲在公社的粮库工作。有一阵子,粮库里有一堆玉米,是响应号召,留着备战用的。饥肠辘辘的父亲守着散发着清香的玉米,念着骨瘦如柴甚至奄奄一息的妻儿。有几次他动了偷的心思,但朋友的父亲说,那是公家的东西,即使我饿死了,也不去拿。

④可是他最终还是对那堆粮食下手了。确切说是下脚。他穿着一双很大的布鞋,要下班时,他会围着那堆玉米转一圈,用脚在玉米堆上踢两下,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回家。他的步子迈得很扎实,看不出任何不自然。可是他知道,那鞋子里面,硌得他双脚疼痛难忍的,是几粒或者十几粒玉米。回了家,他把鞋子脱下,把玉米洗净,捣碎,放进锅里煮两碗稀粥。朋友的母亲和朋友趴在锅沿贪婪地闻着玉米的香味,那是两张幸福的脸。

⑤这时朋友的父亲会坐在一旁,往自己的脚上抹着草木灰。他的表情非常痛苦。    

                          。可是他没有办法。他可以允许自己被饿死,但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妻儿被饿死。朋友的父亲在那三年的黄昏里,总是痛苦着表情走路。他的鞋子里,总会多出几粒或者十几粒玉米、高粱、小麦、黄豆……这些微不足道的粮食,救活了朋友以及朋友的母亲。朋友说,他小时候认为最亲切的东西,就是父亲的双脚和那双破旧的布鞋。那是他们全家人的希望。那双脚,那双鞋,经常令我的朋友垂涎三尺。

⑥饥荒终于过去,他们终于不必天天面对死亡。可是他的父亲,却没能熬过来。冬天回家的路上,父亲走在河边,竟然跌进了冰河。或许是饿晕了,或许被磨出鲜血的双脚让父亲站立不稳,总之父亲一头栽进了冰河,就匆匆地去了。直到死,他的父亲,都没能吃过一顿饱饭。

⑦朋友那天一直在呜咽。他喝了很多酒。他说多年后替父亲偿还了公社里的粮食,还了父亲的心债;可是,面对死去的父亲,他将永远无法偿还自己的心债。

1.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充情节。

妻儿挨饿,父亲动了偷粮食的念头——                    ——终于用鞋偷装粮食回家——饥荒过去,                     

2.“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请你仿照示例,给文中划线句作批注。

【示例】可是他最终还是对那堆粮食下手了。

【批注】最终一词有最后、终于的意思,是指父亲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决定,表现了父亲内心挣扎的心理。

【文中划线句】他穿着一双很大的布鞋,要下班时,他会围着那堆玉米转一圈,用脚在玉米堆上踢两下,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回家。他的步子迈得很扎实,看不出任何不自然。

【我的批注】                                                                  

3. 文末,作者说他的朋友“面对死去的父亲,他将永远无法偿还自己的心债”,联系全文,你认为朋友的“心债”是什么?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这位父亲行为的看法。

 

查看答案

下列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陈胜、吴广皆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所旁从祠中

B.今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危急存亡之秋也

C.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迎将军者乎

D.臣于草庐之中               将军宜枉驾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

⑴先帝不以臣卑鄙                             ⑵置人所鱼腹中         

⑶以君为长者,故不意也                     ⑷此天所以资将军       

⑸以头地耳                                 ⑹楚人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⑴某班举行《水浒传》故事会,按原著中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宋公明衣锦还乡   ②汴京城杨志卖刀  ③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④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 ③②④①

⑵根据你的阅读印象选出下列不属于《傅雷家书》一书的一项(     

A.思想没有成熟的,不要先讲,谨慎小心。

B.高贵的精神是不会停步不前的,它经常使人勇敢而无所畏惧。

C.一个人妨碍别人,不一定是因为本性坏,往往是因为头脑不清,不知利害轻重。

D.一个人吃苦碰钉子都不要紧,只要吸取教训,所谓人生或社会的教育就是这么回事。

⑶古语:“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 所指的梁山好汉是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的正确排列顺序是(填序号)                          

科学家们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

人类社会的前进就是由一名又一名的科学家不断推进的。

有些,在今天看来,甚至让人觉得可笑。

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错误绝对不能掩盖他们的伟大和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然而,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也曾经犯下过很多幼稚的错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