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被遗忘的芍药》,回答问题。(16分) 被遗忘的芍药 陈奕纯 ①芍药首先是一...

阅读《被遗忘的芍药》,回答问题。(16分)

被遗忘的芍药

陈奕纯

①芍药首先是一味药,中国的一味中药;其次是一种草,可以治病的草;最后才是一种花,香不过莲花的清远,艳不过牡丹的华贵,但她的美却是大写意的,我觉得远远在莲花和牡丹之上,可是,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及她呢?

②我记不清她是怎样的一种美。那个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从北方返程,友人相赠一植物根茎。一根多瓣,瓣瓣如霞,拥抱在一处。好像一朵盛开的红莲花,然而一问,才知道是芍药的根茎,可入药;花呢,也可以晒干泡茶。这么漂亮的植物根茎,仿佛一块玲珑无比的美玉。埋在地下,岂不是可惜了这份上帝的礼物?显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友人告诉我,芍药最美丽的部分不是她的根茎,而是她的花朵,如果看见了她的花,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爱上她的大美!我半信半疑地把她埋在了小区花园的一个角落,期待着友人这番话不会骗我。

③我记不清她是怎样长出第一枝嫩芽的。那个早晨,我看见小角落的泥土堆里,冒出了一片红红的尖尖的小脑袋.远看如同竹笋形状,但没有薄薄的笋衣,秸秆也比较水嫩。不几天,那些小脑袋开始长高了,变长了,秸秆上生出了密匝匝的芽头,令人奇怪的是,那些小芽头们也是红色的,或褐红,或鲜红,或绯红,或水红,争先恐后,抢着朝上长。大约十来天的光景吧,红红的芽头们渐渐地向绿色过渡了,是那种墨绿色,然后是油绿、碧绿、嫩绿、蛋黄绿。直到芽头越长越高,我才发觉这芍药花的枝枝叶叶,原来可以是绿的,根本不是红的,更不是什么红药水染红的。

④我记不清她是怎样打开第一朵花儿的了。每天下楼散步时,我的目光总爱往花园的方向瞟,希望能一眼看见她。除了一小丛碧绿之外,很难分辨出哪是叶哪是草来。我只有默默走近,看看她的长势如何如何了,好像只有这样,自己才稍稍心安一点点,看看叶子的脉络走向,摸摸每一叶片的肥厚,然后凭借手感和植物的潮湿度,判断她下周的未来前景。一个午后,我匆匆经过小花园,随便那么一瞥,竟然看见了一个小红点似的花蕾。几天后,一团红,宛如雾,一瓣一瓣地打开,一缕一缕地吐着香气,水灵,透明,不浓不淡,似曾相识,让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欢。

⑤记不清那棵芍药究竟开了多少朵花儿。在广州这样的南方城市,整整一个夏天、大半个秋天。她都在一次次怒放,一次次枯萎,再一次次坚定地怒放,彰显着她的美丽。自然,我也没有辜负她的热情,无数次流连在那个小花园,且不厌其烦地向四邻们介绍她的名字、她的医药价值,解释她和牡丹是同一个祖先,知名度之所以太低,是因为她的美太内敛了,也太安静了,在这个张扬个性、广告漫天飞的时代,她太容易被我们遗忘掉了。

⑥我记不清我的芍药是怎样消失的了。印象里,是一个特别无所谓的黄昏,我发现她所有的枝叶都没有了,草地上一片狼藉,有新土慌乱翻过的痕迹。很显然,她被人薅掉枝叶,连根挖走,不知是丢进了垃圾桶,还是移植到了哪里……

⑦这些年,我有太多太多的记不清,这株芍药的细枝末节也在时间里渐渐远去,但每每走过小园儿,总有一种牵挂挥之不去。华丽之中的素朴?还是繁盛之间的孤寂?打开画本。她的枝叶在我眼前又一一散开,我画过芍药洗尽铅华的姿容,梦过她在风中一朵花蕾一朵花蕾地绽开……依旧对她的突然蒸发耿耿于怀。也许今生,我如果不去如此一点一滴、一笔一画地写她,如果仅仅是我笔下一种陌生植物的话,她真的是毫无灵魂、毫无气象可言了。想一想我们的一生里,有多少美丽擦肩而过,有多少灯花守候到老,错过了只是错过了,悔过了只是悔过了,这是很多人事后发出的喟叹。

⑧这个世上,遗忘是一种无意识的小动作,而弯腰捡拾起那些“遗忘”,往往也是人生中有价值的细节,也可能是最伟大的转弯处。

1.本文以“被遗忘的芍药”为题有什么含义?(2分)

2.本文第①段说“但她的美却是大写意的”,这种“大写意”的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在横线上补全概括。(2分)

                  →枝叶生机蓬勃→花朵繁盛芬芳→                

3.文中反复出现“记不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4.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6分)

①那些小芽头们也是红色的,或褐红,或鲜红,或绯红,或水红,争先恐后,抢着朝上长。

②看看叶子的脉络走向,摸摸每一叶片的肥厚,然后凭借手感和植物的潮湿度,判断她下周的未来前景。

5.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结合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请谈谈你对第⑧段的理解。(4分)

 

1.一语双关,既指芍药被遗忘,也寓指美好的事物被遗忘。(双重含义,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这种大写意的美是指芍药的根茎玲珑如玉、枝叶生机蓬勃、花朵繁盛芬芳、品质内敛安静(素朴孤寂)。(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3.结构上既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又照应题目,贯穿芍药从成长到消失的过程;内容上突出强调了芍药曾被遗忘,又被作者重新捡拾的过程。(每点l分。意思对即可) 4.①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芍药小芽色彩的层次美及其长势的生机美。②“看看”“摸摸”“判断”运用动作描写,细致地表现了作者对芍药的喜爱和关注之情。(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各l分,分析作用2分,每小题3分。意思对即可) 5.作用:卒章显志(收束全文、升华主题)。含义:人都会遗忘,但生活中有些美好的事物不应被我们遗忘,当我们捡拾这些遗忘,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价值,加深我们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人生之路就会更加宽广。(作用l分,含义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理解文中“芍药”指美好的事物,从情节内容的本身和文章表达的主题两方面来理解含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根据示例,在文中找到作者描写和赞美“芍药”的语句,从描写“芍药”的姿态和表现“芍药”人格化的精神两方面来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根据文题中“遗忘”一词,说明“记不清”照应文题、贯穿全文的作用,分析其从侧面表达了作用对“芍药”的情感。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首先要说明是什么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一句是景物描写,从表现“芍药”形态特点方面赏析句子的描写,第二句是人物动作描写,从表现作者情感方面分析句子。赏析,要点评具体的字语,要使用评价语“生动”“形象”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散文类的文章,第后一段一般为总结全文,通过抒情议论来表达情感和感悟,突出主旨,从这些方面去解答。抓住“拾起那些遗忘”这个中心意思,从珍惜生活中的细节这个角度感想。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一笑》,回答问题。(10分)

①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②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阴雨绵绵。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齐老那两笑,并不容易。

③别人夸奖,自然欢喜,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秉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县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但袁枚说,老师你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袁枚不愧为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④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够了然于心,淡然处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⑤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

⑥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击。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              ”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

⑦面对突如其来的诽谤和指责,释迦牟尼不为所动,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与清醒。他不理睬,也不还击,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而是以他慈悲宽大的胸怀,让指责无处落脚,将谩骂化解于无形,让对方最终自惭形秽,败下阵来,而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⑧面对无聊的诽谤与谩骂,有时候,一笑其实就是最有力的还击。

1.这篇选文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联系前后文,将第段中释迦牟尼的问话写在横线。(1分)

3.说说本文采用的两个事例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不同?(3分)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4分)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卒获有所闻。(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1.以下四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加冠   不出户            B.故余   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   孔子之圣    D.慕圣贤之道    其所不能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A.遇其叱咄(     )              B.不幸而在穷僻之(       )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      D.若既不出(     )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4分)

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回答问题。(7分)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出游吴越,长途跋涉中写给友人的作品。 ②暝:昏暗。 ③维扬:扬州的古称。

1.请简析“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是从哪些角度描绘景物的?(3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有关节约型经济的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分)

材料一:我国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分别为全世界平均水平的l / 3 1 / 4  1 / 5 1 / 0、1 / 22 ,铁、铜、铝等重要矿产的保障程度也很低,这些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杜会的重要制约因素。

材料二:据报道,我国经济增长的70%靠企业投资拉动。我国拿出国内生产总值的70%进行投资,争到9%的经济增长率。相比之下,印度投资35%的国内生产总值就达到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我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4%,可是2005年我国消耗的水泥占全球的40%!我国还刚刚取代了日本,成为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我活单位产值的耗油相当于欧美国家本平均值的10 倍。

材料三,从1996 年起,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就推广使用节能灯,但至今节能灯也没能走进千家万户,因为很少有人意识到在算经济账的同时,应该算一算社会责任账。(中国绿色照明办副主任刘虹认为:如果能全面实现节能照明,达到省点10%的目标,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将远远超过经济利益--不仅能有效缓解电荒,而且能减少2亿吨二氧化碳和几百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还可以少建25万千瓦的发电厂68家。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6分)

(1)《水浒传》中行者      (人名)在寻找哥哥武大郎的途中,路过           (地名)时,打死了一只大老虎,于是倍受百姓喜爱;当及时雨         (人名)作了梁山第二把交椅时,接老母上了山,于是李逵也下山接母,行至沂岭时其母被老虎吃掉,他愤怒之下,连杀四只老虎。(3分)

(2)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这首诗赞美的是《水浒传》中的哪位好汉?请写出其绰号,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故事情节。(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