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2.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描绘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

3.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⑵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6.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 3.⑴月色入户,近然起行。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4.D 5.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6.D 【解析】 1.试题分析:“念无与乐者” 意思是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那作者就得找一个人共赏月景,于是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就是“念”的结果。 考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②这是一首赞咏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       ,实际上是用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查看答案

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查看答案

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查看答案

“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查看答案

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