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对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丹书帛曰“陈胜”(大王)

B.陈胜、吴广皆当行(编次)

C.卒中往往语(到处)

D.尝与人耕(被雇佣)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陈胜、吴广谋曰当立者公子扶苏

B.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辍耕垄上

C.固怪之矣皆美于徐公

D.项燕楚将  此可以援而不可图也

3.下面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反映出陈胜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B.“鸿鹄之志”说出了陈胜、吴广年轻时的抱负,也突出了他们年少气盛。

C.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起义的导火线是“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D.第二段记述了陈胜、吴广“举大计”的起因及准备过程。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农民起义,必然在思想、组织、行动纲领等方面存在许多缺欠。此外,他们准备过程中还明显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从行卜、念鬼、狐鸣等可以看出来。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2分)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分)

 

1.A  2.B 3.B 4.(1)译文:扶苏因为多次谏劝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 (2)译文: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合作。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

B.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C.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

D.近年来,“政绩工程”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简直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查看答案

下面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他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登峰造级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年代。

B.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锲相抱!

C.“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缔固。

D.每个人都显示出一副极其渊博、无所不知的神色,镇定自若地朝洞里张望着。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下面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当它(jiá)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mò)生了。

B.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shuāi)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途(zài)的寒冬。

C.蠢笨的企鹅,胆(què)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xuán)崖底下。

D.一个衣服褴(lǚ)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qiào)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

 

查看答案

语言应用(12分)      

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更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为了让学生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某学校开展了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的一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一部分活动情况,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活动任务。(12分)

1.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6年。下表是部分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的统计,根据表内提供的资料,按要求回答。

国 家

军人死亡数

平民死亡数

国 家

军人死亡数

平民死亡数

中 国

28,000,000

30,000,000

日 本

1,850,000

672,000

苏 联

13,700,000

13,000,000

德 国

3,500,000

1,600,000

南斯拉夫

300,000

1,200,000

意大利

77,500

153,000

从上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请写出两条:

2.为了让大家进一步认清战争的危害,学校举行了“古今战争知多少”的演讲活动,演讲中有人说,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3.“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人们都在呼唤和平。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问题。(18分)

油墨的芳香

⑴我是无意间走进街心公园的。这一天,天气闷热异常,我忙完了事已是中午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筋疲力尽,经过街心公园,就不假思索地拐进来歇息。

  ⑵公园很小,两个亭子,一个花坛,周围摆放着几条石椅子,一个回廊,上面长满了绿色的藤蔓。一进来,一股清凉扑面而来,感觉舒服极了。

  ⑶在公园里休憩的大多是农民工,或坐或躺,有默然抽烟的,有南腔北调闲聊的,更多的是拿着报纸看,没有纷繁喧嚣。公园环境不算优雅,但是闹中取静。后来,每每我路过此地,趁着空闲,都会进来小坐片刻。

  ⑷有一天,进来了一位老人,身子骨硬朗,手里拿着一叠报纸。大伙儿一见,便老伯长老伯短地打起招呼。老伯笑呵呵地答应,找个位置,戴上老花镜,展开报纸静静地看。看了一会儿,老伯把报纸整理好,随手放在石椅上,活动一下筋骨,然后走了。

  ⑸一连几天,我都会看到老人重复着同样的过程。据我观察,老人并没有看完自己带来的报纸,怎么放在石椅上一走了之呢?按理说,可以带回家继续看嘛!究竟是怎么回事?我百思不得其解。

  ⑹今天,老天忽然变了脸,晴朗的天气变得阴沉沉的,一会儿,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公园里的人比平常多了许多,也热闹了许多。我想,老人今天不会来了吧!下雨天,对老人来说,行动不便呢。我这样想着,发现老人举着雨伞进来了,手里拿着一叠报纸,外面还包着塑料袋。

  ⑺下雨天也来公园看报纸?好奇心驱使我要探个究竟。我上去跟老人搭言。我说,老伯,你怎么经常来这里看报啊?

  ⑻老伯笑笑说,这里空气好,安静,看看报纸,日子过得舒坦。

  ⑼我说,老伯,你怎么把报纸放在这里了?要是我没有说错的话,你并没有看完呢!

  ⑽老伯没有回答我,依然笑嘻嘻的,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老伯不回答,我愈觉得蹊跷。我刨根问底了,难道有什么缘由吗?老伯见我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沉吟片刻,说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⑾老伯经常到街心公园散步,看报纸。一天,老伯来到了公园,拿出自己带来的报纸看起来。当他将报纸翻过来继续看的时候,传来了一个声音,别急,我还没有看完呢!老伯一看,是个年轻人,坐在身边,很投入地看着自己的报纸。半晌,年轻人意识到什么,难为情地说,不好意思,打扰你了。

  ⑿老伯说,没事,你好好看。说着把报纸给了年轻人,自己又拿出另一份报纸看。

  ⒀我听了老伯的一番话,似乎明白了什么。我说,老伯,你天天来这里并不是看报纸的呀?

  ⒁老伯说,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

  ⒂我越发蹊跷了,问,此话怎讲?

  ⒃说是,我自己也看报纸啊!说不是,我是为了那些农民兄弟能看到报纸。他们生活不易啊!老伯娓娓道来。

  ⒄那你把报纸直接放在这里就行了啊!我说。

  ⒅老伯呵呵笑,显得很慈祥,说,这个不一样了。我看过了,那些农民兄弟拿去看,心里会坦然,以为我丢弃不要了。否则心里会过意不去。原来如此,我明白了,心里有了感动,老伯真是有心人啊!说着,老伯把报纸塞进塑料袋,不经意地放在凉亭里,举着雨伞一步一滑地走了。

1.这篇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请你概括出来。

2.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3.下面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分析这一描写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看了一会儿,老伯把报纸整理好,随手放在石椅上,活动一下筋骨,然后走了。

4.作者为什么以“油墨的芳香”为题目?请结合文中简要分析作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