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12分)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

文言文阅读(12分)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口舌:能言善变

B.臣所以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

C.公之视廉将军与秦王孰:熟悉

D.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鄙贱:见识浅薄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 蔺相如和廉颇,你欣赏哪一位?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1.C  2.(1)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2)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急务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头啊。 3.欣赏蔺相如,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或欣赏廉颇,他知错能改。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下面题目。(12分)

教育是民生之基

①4月上旬,国家发改委通报显示,教育收费居去年全国价格举报之首。而在过去6年中,关于教育收费的举报有5年是居于首位的。群众反映的教育乱收费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不执行“三限”政策违规收取择校费、赞助费;“一费制”外自立项目乱收费;以改制为名举办“校中校”、“校中班”乱收费。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可见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

②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教育政策措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家万户。对于教育,我们既应着眼于国计,也应着眼于民生,多从民众的角度去考量。

  ③“人不可以无学”。今天,鲜有人相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能够改变人们的命运,成就其未来的,正是教育。因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无论家庭是贫还是富,自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始,莫不把相当的精力与钱财投在孩子的教育上。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那一个个贫困学子的身影,激起的总是人们最朴素的情怀:求学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受教育的权利,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它为懵懂孩童慢慢开启着一个新奇的世界,又导引着他们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最终才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把握自己未来的人。从孩子到成人这个时期,则是接受教育的黄金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才不遗余力地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④就业是民生之本,决定着每一个家庭的生计。而拥有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则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目前群众关心的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说到底,是教育结构与发展模式存在偏差。只有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实现每一个家庭的就业权益。

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无论是教育的机会公平,还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对每一个家庭、个人来说,往往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择校费”、“赞助费”等乱收费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教育存在不公平。如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搞“锦上添花”,强校愈强,弱校愈弱,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均等,必然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禁止教育乱收费就会“按下葫芦起了瓢”。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今天,比这个“人才”概念包容更广的人力资源,已成为第一资源,比这个“教化”涵义更丰的教育,已是民心所系,民生之基。我们应该为此做出努力也应该有所作为。

1.(3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2分)文中第⑤段中加点词“锦上添花”是什么意思?

3.(3分)文中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4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有力论证了“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 (6分)

1.怀旧空吟闻笛赋,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

4.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任选一首默写。(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不知何人也许:处所

B.性酒,家贫不能常得嗜:爱好

C.造饮辄尽,在必醉期:约定

D.其言兹若人之乎俦:辈、同类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或置酒而招今或闻无罪,二世杀

B.亲旧知如此真不知马也

C.忘怀得失,此自终吴广为然

D.既醉退溪深鱼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柳先生“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

B.“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性嗜酒”,是他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 体现了他的率真放达。

C.“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D.“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是赞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分)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分)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B.他们对这位文坛泰斗的形象五体投地,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C.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D.长安城的鲁西西跳舞很好,许多同学都很嫉妒她,老是在她跳的舞蹈中吹毛求疵

 

查看答案

下面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睱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B.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

C.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D.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鹜,便是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