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生物试题 >

如图表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A、B、C表示相关的器官,①②表示生理过程,...

如图表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A、B、C表示相关的器官,①②表示生理过程,请回答:

(1)B中蛋白质通过①过程进入血液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毒胶囊”中的有害物质经①过程后至少需______次经过心脏才能到达肾脏,对肾脏造成伤害。

(2)人体排泄有三个途径,除图中所示外还能通过____________(填结构)完成。

(3)图中生理过程④表示______________作用。

 

氨基酸 2 皮肤 肾小管的重吸收 【解析】(1)蛋白质在小肠内最终被消化为氨基酸,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毒胶囊”中的有害物质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后,流经的路线是: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肾脏;因此毒胶囊”中的有害物质两次经过心脏才能到达肾脏。 (2)排泄的途径有三条:一、二氧化碳和水以气体的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二、水分、无机盐和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三、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其中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是最主要的排泄途径,图中A表示的是呼吸系统,C表示的是泌尿系统,图中没表示的是皮肤。 (3)肾小囊腔内的原尿流入肾小管后,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④表示的生理过程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甲为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图乙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丙是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某人因炎症在臀部肌肉注射青霉素后,最先在心脏的【  】_____________中发现。

(2)图甲中血管⑥与⑦相比,其内血液成分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血液流经图丙时,e内液体在成分上与血液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内液体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4)某人因车祸导致图甲中【b】处受伤,此时血液的出血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此情况,应及时进行止血处理,加压或包扎的位点是【___ 】。

(5)心脏作为输送血液的泵,其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请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七年级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相关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用银边天竺葵作实验材料,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作了进一步探究。请根据以下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图示,写出正确操作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序号表示)。

(2)上述图②操作有误,请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①中,A 、B两装置形成了相互对照,其变量是______________;步骤⑥中,a与b相互对照所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发生在b中的生理活动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进行步骤④和⑤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含有___________

(5)步骤⑦中,一昼夜后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6)受该实验的启发,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温室内农作物的产量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答出两条)。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方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狗能计算简单算式属于简单反射

B. 脊髓能把大脑发出的“指令”传导给所支配的器官

C. “望梅止渴”属于复杂反射,婴儿的吮吸反射属于简单反射

D. 人醉酒后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说明酒精已经麻醉了小脑

 

查看答案

如图为肾单位模式图。形成原尿和尿的场所依次是(     )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人体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脑部毛细血管,则曲线代表的是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B. 为肺泡处的毛细血管,则曲线代表的是氧气的含量变化

C. 为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则曲线可代表尿素的含量变化

D. 为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则曲线可代表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