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在历史上,有些人物,虽然不在同一个年代,虽然不在同一个地方,但是他们之间却有着密...

在历史上,有些人物,虽然不在同一个年代,虽然不在同一个地方,但是他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下列人物,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改革说商鞅)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变法革新的思想,请问这一思想属于哪家的学说?

(2)材料二中“坏井田、开阡陌(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急耕战之赏”指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哪些措施?这些措起到什么作用?

(思想论韩非)

材料三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韩非

(3)材料三中的“法”指法制,“势”指君主的权势。结合材料总结韩非的思想主张。

 

 

(1)法家。 (2)措施: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作用:使秦国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3)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或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体现了商鞅变法革新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因此这一思想属于法家的学说。 (2)根据材料二中“坏井田、开阡陌(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急耕战之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三中的“法”指法制,“势”指君主的权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1)材料一中的“封建”意为封邦建国,“藩”指的是诸侯国。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初年周王实行什么制度管理国家?其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周室衰微”有何具体表现?

(3)材料二中的“齐、楚、晋”三个诸侯国分别出现了哪些著名的霸主?诸侯争霸有何影响?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朝代、历史时期兴替呈现正确的是(   )

①夏→商    

②西周→东周    

③战国→春秋    

④商→东周    

⑤商→西周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查看答案

成都平原的“千里沃野,渔米之乡”得益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

A. 郑国渠

B. 灵渠

C. 都江堰

D. 白渠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其主要标志是

A.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

B. 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C. 诸候国数量大大减少

D. 江南地区逐渐开发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晋国分为三个国家,他们是

A. 齐韩魏    B. 赵韩魏    C. 赵魏燕    D. 楚燕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