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这样的两个兄弟,他们的名字是国民党和共产党。这两个兄弟曾两度...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这样的两个兄弟,他们的名字是国民党和共产党。这两个兄弟曾两度携手,又两度分离。下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1)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

材料二: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开始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吓倒,毅然发动两次起义,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2)材料二中的“两次起义”指的是那两次起义?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及其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后来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使国共两党的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材料三:1937年,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农红军改变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在抗日战争中,国共携手,最终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3)材料三中“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列举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取得胜利的战役各一个。

材料四: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以解放全中国为目标的解放战争,最后终于结束了两党的对峙。

(4)在人民解放战争中,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的事件是什么?你认为人民解放战争能够取得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建立黄埔军校,开展北伐战争。 (2)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3)1937年9月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正面:台儿庄战役,敌后: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4)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5)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如,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24年1月,国民党大的召开。 根据材料内容:军校的创力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合所学如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是:1924年建立了黄埔军校;1926年开展了北伐战争。 (2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的两次起义分别是1927年8月1日发动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9月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发动了秋收起义。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发表国民党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 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战役有:台儿庄战役;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战役有:百团大战。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为了战略进攻:人民解放战争能够取得胜利,最主要的原因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从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中我们认识到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南伤,所以要加强合作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体西用)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1)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一种什么主张?李鸿章所搞的洋务运动有人认为是成功的,有人认为是失败的,你的观点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立宪之梦)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在政治上是具有君主立宪时目标和理想,在经济上呢,它要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2)由材料二可知,甲午战败极大地唤醒了中国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改革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改革最终失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共和之路)

材料三  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依照材料三中国同盟会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哪一年建立了什么样的国家吗?

(思想风暴)

材料四  辛亥革命失败后,一些先进中国人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4)新文化运动为批判封建文化,主张学习西方文化,提出了哪两大口号?请写出两位新文化运动主将。

(规律揭示)

(5)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在对西方的学习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特点?

 

 

查看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巨大苦难,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材料二  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章士钊《孙逸仙·自序》

材料三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曙光。

材料四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出自哪部文献?该设想不能在中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高度评价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结合所学回答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曙光”是指什么思想?这一思想最早是由谁介绍到中国的?1919年他在《新青年》发表了什么文章传播这一思想?

(4)材料四中的图片是中共一大的会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请概括材料三与材料四的关系?

(5)结合材料,请谈一谈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至1901年,面对列强的一次又一次侵略,虽然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但依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更是一部英勇的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更是一部英勇的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

(1)清政府与西方列强进行的第一次较量是指哪次战争?

(2)中国近代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3)在中国近代史上,北京曾两次被外国侵略者攻占,并进行劫掠。这两次战争指?

(4)在中国人民的抗争中涌现出了哪些民族英雄,请选择一人介绍他的事迹。

(5)近代列强的侵略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1912年6月,一位美国记者来到中国南京,他有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①人们在电影院看电影

②去照相馆照相留念

③大街上有男子穿中山装、女子穿旗袍

④有人称呼“大人”“老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结构合理调整

B. 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C. 资本投入迅猛增加

D. 列强暂时放松侵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