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近现代的欧洲经历了曲折与发展。 材料一 以下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近现代的欧洲经历了曲折与发展。

材料一  以下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人(示例除外),说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这一事件的影响。

示例:

人物:但丁;相关事件:文艺复兴;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材料二  欧洲主要国家钢材年均产量(单位:百万吨)

时间

英国

德国

法国

1875~1884

1.36

0.50

0.36

1885~1894

3.03

2.27

0.66

1895~1904

4.69

6.40

1.48

1905~1913

6.51

13.77

3.37

 

——数据整理自奇波拉《丰塔纳欧洲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说出欧洲主要国家1875~1913年钢材产量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材料三  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面积是法国的3倍,德国的11倍。德国占有的殖民地经济和战略价值不大,于是德国要求扩展海外殖民地,争霸世界。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3)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结合所学,说出这种状况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  二战后,欧洲人认为,必须排斥超级大国因素,要从美苏的抵押品中解脱出来,并使自己以自主的面目居于欧陆中心位置。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改变相互的处境。德国总理阿登纳说:“超级大国可以漠视单独一个欧洲国家,但是一个统一起来的欧洲的声音,它们也会出于自身利益而加以重视。”

——摘编自莫内《欧洲之父——莫内回忆录》

(4)依据材料四,分析二战后欧洲面临的困境。结合所学,说出面对困境欧洲政治家提出的主张以及欧洲各国的做法。

材料五  以下是阿尔德伯特《欧洲史》的部分目录:

第五章:危机与文艺复兴(14~15世纪)

第六章:与世界会合(15~18世纪)

第七章:改革与专制主义(16~17世纪)

第八章:启蒙与自由思想(1700~1815年)

第九章:欧洲的现代化(19世纪)

第十章:走向自我毁灭(1900~1945年)

第十一章:从分裂到开放(1945~1985年)

(5)结合史实,说说对以上某章标题的认识。(示例除外)

示例:

第八章:17~18世纪启蒙运动宣传了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确立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原则。这章标题突出反映了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要内容。

 

(1)相关事件和作用(影响)正确。 (2)主要工业国家钢材产量持续增长;不同国家间钢材产量增长幅度差异显著。 (3)欧洲主要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了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写出一项即可) (4)欧洲处在美苏冷战的威胁之中。欧洲的联合。成立煤钢联营;成立欧共体;成立欧盟等。(写出一项即可) (5)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依据所学可知,178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解决了动力的限制问题,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工厂制度的产生,使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2)依据材料二的数字信息,依据所学可知,欧洲主要国家1875~1913年钢材产量的发展趋势是主要工业国家钢材产量持续增长;特点是不同国家间钢材产量增长幅度差异显著,一些后起的国家开始强大起来。 (3)依据材料二的数字信息,以及材料三“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面积是法国的3倍,德国的11倍。德国占有的殖民地经济和战略价值不大,于是德国要求扩展海外殖民地,争霸世界”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 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剧了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4)依据材料四须排斥超级大国因素,要从美苏的抵押品中解脱出来,并使自己以自主的面目居于欧陆中心位置。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改变相互的处境。德国总理阿登纳说:“超级大国可以漠视单独一个欧洲国家,但是一个统一起来的欧洲的声音,它们也会出于自身利益而加以重视。”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二战后欧洲面临的困境是欧洲处在美苏冷战的威胁之中;面对困境欧洲政治家提出的主张是欧洲走向联合,为了成立了煤钢联营;成立欧共体;成立欧盟等。 (5)结合史实,依据所学可知,第十章:走向自我毁灭(1900~1945年),1900年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一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满足自己的殖民地,向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进行了挑战,双方矛盾计划,引发了一战,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灾难,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和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挑起了二战,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这章标题突出反映了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要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化教育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  西周时期,学校都由国家兴办,教育由官府垄断。教师由官员兼任,世代世袭。规定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受教育者一般为贵族。

春秋时期,一些声望高隆的学术大师创办私学,他们多是独立的自由职业者。各国对私学的教学内容不加干预,教师根据自己的学识和见解安排课程,如儒者宣扬仁义之学,法家传播刑名之术等。教育对象也有所变化,如孔子的弟子南宫敬叔等是贵族子弟,子贡出生在富商家庭,颜回却非常贫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等

(1)依据材料一,比较西周和春秋时期在教育方面的不同。概括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张。

材料二  汉武帝建元五年,《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皆显博士(研究、传授“五经”的太学教师),而原先设立的传记、诸子等博士则历久不置,最后事实上归于废止。汉代大力兴办官学,鼓励发展私学和社会教育。两汉能够维持四百余年,特别是东汉乱而不亡,与长期的教育分不开。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2)依据材料二,说出汉武帝推行的政策。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推行这项政策的影响。

材料三 

 

时期

措施

具体内容

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章分为八个部分,强调“代圣贤立言”,不许自由发挥,严格规定体例和字数

大兴文字狱

凡不利于统治的文字、著述和言行,一概被斥为“悖逆”,罗织罪名,然后处以重刑。从康熙到乾隆的100多年里,大小案件有90多起

 

 

(3)将表格中①②补充完整。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两项措施的共同作用。

材料四  近代俄国和日本改革中的部分内容

 

俄国

日本

17世纪末,俄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与西欧相比差距明显。彼得一世下令设立算术学校,同时学习造船、航海和建筑等技术。西方科技书籍被大量译成俄文。1725年成立俄国科学院,对近代俄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世纪中叶,日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系列条约,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中。明治天皇执政后,引进西方教育制度,确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设置了纺织、机械、冶金等课程,为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输送了必要的人才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4)依据材料四,概括俄国和日本教育改革的相同点。

 

 

查看答案

人们的饮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1)将上图中的序号填写横线上。

种植粟的是____;

种植稻的是____;

人们种植不同粮食作物的主要原因是____。

材料二  “胡饼”原是胡人的主食,魏晋南北朝时,“胡饼”传入中原,成为汉人喜爱的面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等副食在汉人中间广泛流行。南方的荔枝、香蕉等特产闻名北方。北方还可吃到西域的西瓜、葡萄、胡瓜(黄瓜)、茴香等蔬果。

——摘编自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

(2)依据材料二,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饮食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明朝时,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传入我国,使南方闲置的丘陵、旱地和大量沙地得到利用。高产作物的引进是人口膨胀的重要因素。明末的粮食作物结构是水稻占70%,小麦占15%,谷子、高粱等合占15%。目前我国粮食作物按重要性排列是水稻、小麦、玉米、甘薯、谷子、高梁。

——摘编自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说出与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相关的历史事件。概括美洲作物的传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  2007年,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上市,其中外资持股5.8%。截至2018年6月,海外特许加盟企业6家,缅甸1家、日本2家、澳大利亚2家、加拿大1家。2018年春节期间,全聚德年夜饭走进美国、巴拿马,赢得赞誉。

(4)依据材料四,说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查看答案

交通的发展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材料一  从夏朝到战国的一千八百年中,中国历史上民族与民族间不断进行混合运动。战国末年,民族混合运动大体成熟,于是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秦汉大一统民族出现了。

先秦民族混合运动的发展,使先秦交通达到了某一水平,同时,先秦交通的新进展也推动了这种民族混合运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先秦的“民族混合运动”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新时代。概括先秦交通发展与“民族混合运动”的相互关系。

材料二  《秦朝驰道方向示意图》

(2)依据材料二,说出秦朝驰道走向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驰道对国家的作用。

材料三  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博物志》中记载了中国丝绸运销罗马的情形。新疆出土了“马人”武士毛织物。上面有希腊神话中吹奏竖笛的半人半马怪,乐器来自古代西亚。织法极富立体感,这种由西方传到新疆的织造技术,对中国唐宋时代的丝织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周菁葆《丝绸之路与汉代西域的毛纺织技术》等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材料四  江、河、淮、汉,几乎全是自西而东的天然水道,不能在南北沟通上发挥作用。隋朝修建的大运河,独能具备这种条件。大运河是由通济渠和永济渠等联络而成,通济渠的开凿利用一部分鸿沟的旧水道,永济渠利用一部分天然河道。唐初,关中的粮食不够京师民众食用,就用大运河运东南之粟,以资补助;唐中叶以后,大运河中段简直是中央政府的支柱,如有阻碍,立时感到恐慌。宋朝称通济渠为汴河,《宋史》记载:“汴水横亘中国……半天下之利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4)依据材料四,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在括号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

①大运河的特点是利用旧水道或天然河流进行修建,沟通了南北。    (    )

②大运河促进了经济交流,但是在巩固政权方面作用不明显。    (    )

③隋朝大运河为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    )

材料五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1500年代之后的200多年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人类有了新的全球性视野,物种的全球性扩散,产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等。他在《全球通史》中呈现了以下史实:

①人们的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

②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大半未探明。

③欧洲的橄榄树和葡萄树到了美洲,而美洲的印第安人贡献出了马铃薯等粮食作物。

④美洲大量烟草、蔗糖、咖啡、棉花等供应欧洲,三角贸易发展起来。

⑤欧洲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亚洲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

(5)依据材料五,将史实和结论正确搭配。(写序号)

结论一:人类有了新的全球性视野。史实一:____

结论二:物种的全球性扩散。    史实二:____

结论三:产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史实三:____

材料六  19世纪30年代,作为工业革命先行部门的棉纺织业已经完成了技术革命,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大幅度增加。这使货物待运量大增,运输范围扩大。1830年,英国公共马车的速度已接近技术极限,时速为10英里左右。而史蒂芬孙驾驶的机车时速为15英里,之后速度不断提升。就客运而言,乘客普遍感到乘坐火车更安全、更舒适。1842~1870年,联合王国铁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净增12.6倍和27.2倍。

——摘编自张廷茂《英国铁路运输与工业革命进程》

(6)依据材料六,概括铁路运输发展的背景和作用。

 

查看答案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主旨演讲中说:人类社会要持续进步,各国就应该坚持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以下史实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萨拉热窝事件

②杜鲁门主义

③联合国的建立

④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以下示意图反映的主题是

A.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

B.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

C. 20世纪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D.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