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人们的饮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

人们的饮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1)将上图中的序号填写横线上。

种植粟的是____;

种植稻的是____;

人们种植不同粮食作物的主要原因是____。

材料二  “胡饼”原是胡人的主食,魏晋南北朝时,“胡饼”传入中原,成为汉人喜爱的面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等副食在汉人中间广泛流行。南方的荔枝、香蕉等特产闻名北方。北方还可吃到西域的西瓜、葡萄、胡瓜(黄瓜)、茴香等蔬果。

——摘编自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

(2)依据材料二,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饮食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明朝时,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传入我国,使南方闲置的丘陵、旱地和大量沙地得到利用。高产作物的引进是人口膨胀的重要因素。明末的粮食作物结构是水稻占70%,小麦占15%,谷子、高粱等合占15%。目前我国粮食作物按重要性排列是水稻、小麦、玉米、甘薯、谷子、高梁。

——摘编自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说出与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相关的历史事件。概括美洲作物的传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  2007年,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上市,其中外资持股5.8%。截至2018年6月,海外特许加盟企业6家,缅甸1家、日本2家、澳大利亚2家、加拿大1家。2018年春节期间,全聚德年夜饭走进美国、巴拿马,赢得赞誉。

(4)依据材料四,说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1)①;②;自然环境不同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饮食种类与以前相比更加丰富。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南北方的交流;丝绸之路传入的物种等。 (3)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耕地面积;促使人口增长;改变了我国的粮食作物结构等。 (4)经济全球化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对材科中地图信息的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衣作物的分布特点是北粟南稻,造成作物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故种植粟的是①;种植稻的是②;人们种植不同粮食作物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 (2) 依据所学知识并概括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即北方出现了来胡人的胡饼、乳酪,来自南方的荔枝、香蕉;米自西域的西瓜、葡萄、黄瓜、尚香等蔬果。通过饮食的变化。可以推断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有米自不同地域问的交流和融合,造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北方战乱,少数民族内迁,北方各民族长期杂居,其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逐渐融合。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材料三左图可知玉米的传播途径,即从美洲出发经过非洲、印度传到中国,或直接经过太平洋传进中国。从材料三中文字信息可知,传入的美洲高产作物包括玉米、番薯等:其引入的原因是要是由于人口快速膨胀;其特点是可有效利用闲置土地,且产量高。从材料可知高产作物引入后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粮食作物结构,并刺激了人口的膨胀。 (4)通过材料中全聚德股份有限公司有引进外资情况,同时全聚德又在海外创办多家加盟企业的情况,符合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即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日益增长生产和销售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因此可以看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交通的发展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材料一  从夏朝到战国的一千八百年中,中国历史上民族与民族间不断进行混合运动。战国末年,民族混合运动大体成熟,于是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秦汉大一统民族出现了。

先秦民族混合运动的发展,使先秦交通达到了某一水平,同时,先秦交通的新进展也推动了这种民族混合运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先秦的“民族混合运动”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新时代。概括先秦交通发展与“民族混合运动”的相互关系。

材料二  《秦朝驰道方向示意图》

(2)依据材料二,说出秦朝驰道走向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驰道对国家的作用。

材料三  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博物志》中记载了中国丝绸运销罗马的情形。新疆出土了“马人”武士毛织物。上面有希腊神话中吹奏竖笛的半人半马怪,乐器来自古代西亚。织法极富立体感,这种由西方传到新疆的织造技术,对中国唐宋时代的丝织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周菁葆《丝绸之路与汉代西域的毛纺织技术》等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材料四  江、河、淮、汉,几乎全是自西而东的天然水道,不能在南北沟通上发挥作用。隋朝修建的大运河,独能具备这种条件。大运河是由通济渠和永济渠等联络而成,通济渠的开凿利用一部分鸿沟的旧水道,永济渠利用一部分天然河道。唐初,关中的粮食不够京师民众食用,就用大运河运东南之粟,以资补助;唐中叶以后,大运河中段简直是中央政府的支柱,如有阻碍,立时感到恐慌。宋朝称通济渠为汴河,《宋史》记载:“汴水横亘中国……半天下之利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4)依据材料四,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在括号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

①大运河的特点是利用旧水道或天然河流进行修建,沟通了南北。    (    )

②大运河促进了经济交流,但是在巩固政权方面作用不明显。    (    )

③隋朝大运河为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    )

材料五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1500年代之后的200多年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人类有了新的全球性视野,物种的全球性扩散,产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等。他在《全球通史》中呈现了以下史实:

①人们的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

②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大半未探明。

③欧洲的橄榄树和葡萄树到了美洲,而美洲的印第安人贡献出了马铃薯等粮食作物。

④美洲大量烟草、蔗糖、咖啡、棉花等供应欧洲,三角贸易发展起来。

⑤欧洲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亚洲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

(5)依据材料五,将史实和结论正确搭配。(写序号)

结论一:人类有了新的全球性视野。史实一:____

结论二:物种的全球性扩散。    史实二:____

结论三:产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史实三:____

材料六  19世纪30年代,作为工业革命先行部门的棉纺织业已经完成了技术革命,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大幅度增加。这使货物待运量大增,运输范围扩大。1830年,英国公共马车的速度已接近技术极限,时速为10英里左右。而史蒂芬孙驾驶的机车时速为15英里,之后速度不断提升。就客运而言,乘客普遍感到乘坐火车更安全、更舒适。1842~1870年,联合王国铁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净增12.6倍和27.2倍。

——摘编自张廷茂《英国铁路运输与工业革命进程》

(6)依据材料六,概括铁路运输发展的背景和作用。

 

查看答案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主旨演讲中说:人类社会要持续进步,各国就应该坚持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以下史实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萨拉热窝事件

②杜鲁门主义

③联合国的建立

④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以下示意图反映的主题是

A.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

B.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

C. 20世纪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D.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查看答案

下图所示事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美苏“冷战”

B. 苏东剧变

C. 德国统一

D. 欧洲政治一体化

 

查看答案

下图中的史实反映的主题是

A. 奴隶反抗斗争

B. 资产阶级革命

C. 民族解放运动

D. 社会主义革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