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控制着南方,北方人民携带着种子、工具,...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控制着南方,北方人民携带着种子、工具,大批迁往南方。孙吴政权组织军队和百姓屯田、开垦荒地,推行牛耕。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在江南手工业中,会稽的越布是著名的特产,制瓷和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晋和南朝先后统治南方,这时,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人民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中织锦、制瓷和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内容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B”;是以上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C”。

(1)南方在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都得到了开发。(   )

(2)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   )

(3)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重要原因。(   )

(4)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粮食产量都有明显提高。(   )

(5)建康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政治中心。(   )

 

(1)A(2)C(3)A(4)A(5)B 【解析】 (1)依据题干材料“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控制着南方,北方人民携带着种子、工具,大批迁往南方。……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晋和南朝先后统治南方,这时,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人民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中织锦、制瓷和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可知,南方在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都得到了开发。此题干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故填涂A。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所以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但此表述在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故填涂C。 (3)依据题干材料“三国时期,……北方人民携带着种子、工具,大批迁往南方。……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制瓷和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人民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中织锦、制瓷和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重要原因。此题干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故填涂A。 (4)依据题干材料“三国时期,……北方人民携带着种子、工具,大批迁往南方。……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人民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粮食产量都有明显提高。此题干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故填涂A。 (5)依据题干材料“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控制着南方,……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晋和南朝先后统治南方,……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可知,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不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政治中心。题干表述违背了以上材料内容所表达的意思,故填涂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示意图有助于形成时空概念.在下面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中,西晋应填在(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图示中能正确反映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二者能够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A. 人民大力拥护    B.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C. 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 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查看答案

考古专家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屏风上发现了《论语》,某报刊评论: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大风气指的是

A. “焚书坑儒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尊孔复古

D. “打倒孔家店

 

查看答案

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下列属于他功绩的是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采用科举制选官;

⑤焚书坑儒;

⑥修建都江堰

A. ②③⑤⑥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⑥    D. ②④⑤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