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阅读下列...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引自《复兴之路》

材料二: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摘自《大国崛起》

材料三:败于日本的中国,竟然很快以敌国为师,许多人留学日本,翻译日书,走上了学习日本、变法图强的道路。历史进入了以变革政治制度为主流的新时期,并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        

——选自虞平和、谢放的《中国近代通史·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材料一中,给大清国带来了些许新的气象的是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日本是通过什么改革摆脱“巨大生存危机”的?这次改革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弃旧图新”的措施?

(3)材料三中,中国是在哪次战争中“败于日本”的?之后进行了什么改革?

(4)材料二、三中,中日两国同样面临内忧外患的命运,同样有锐意改革的年轻统治者,同样有革故鼎新的作为,为什么日本成功了,而中国失败了呢?

 

(1)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明治维新。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推行“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3)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4)①改革阻力:日本改革前已经推翻了幕府统治,封建势力相对薄弱;而中国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②领导力量:日本天皇握有实权;而光绪帝没有实权。③群众基础:日本通过倒幕运动,充分利用民众力量;而中国的维新派远离民众,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④国际环境:日本改革时,列强对日本的侵略尚不深入;而中国改革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等。(回答两点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一些开明的官员开展了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给大清国带来了些许新的气象。 (2)依据材料二“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1853年的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的大门,为了摆脱民族危机,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的改革,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推行“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依据材料三“败于日本的中国,竟然很快以敌国为师,许多人留学日本,翻译日书,走上了学习日本、变法图强的道路。历史进入了以变革政治制度为主流的新时期,并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 (4)依据所学可知,中日两国同样面临内忧外患的命运,同样有锐意改革的年轻统治者,同样有革故鼎新的作为,但是改革阻力不同:日本改革前已经推翻了幕府统治,封建势力相对薄弱;而中国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领导力量不同:日本天皇握有实权;而光绪帝没有实权;群众基础不同:日本通过倒幕运动,充分利用民众力量;而中国的维新派远离民众,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改革时,列强对日本的侵略尚不深入;而中国改革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所以日本成功了,而中国失败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8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5周年纪念日。回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毛泽东曾多次在危机时刻,力挽狂澜,使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浏阳县主持会议,讨论秋收起义失败后工农革命军的行动方向问题,经过一夜的讨论,毛泽东终于说服了大家,决定直面敌强我弱的现实,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求落脚点,以保存实力,再图发展。          

——李捷《毛泽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历史任务的实现》

材料二: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新的中央的指挥下,采取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方针,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作出进逼贵阳的姿态,不仅取得了遵义战役歼敌20个团的长征以来第一个重大胜利,而且竟蒋介石调动滇军援黔,红军却乘虚直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的主动权。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材料一中,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转向农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初的“落脚点”选在哪里?

(2)毛泽东的这一决策对于中国革命有何重大意义?

(3)材料二中的“会议”是指什么会议?这次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

(4)从毛泽东充满智慧的革命实践中,你得到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

 

查看答案

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就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充满了“青年时代”所具有的活力,处于高速发展期。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B. 蒸汽时代的到来

C. 资产阶级改革的兴起    D. 电气时代的到来

 

查看答案

科技创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世界面貌。下列历史人物与其发明不相符的一组是(  )

A. 美国﹣﹣爱迪生﹣﹣电灯泡 B. 英国﹣﹣斯蒂芬孙﹣﹣火车

C. 德国﹣﹣本茨﹣﹣三轮汽车 D. 德国﹣﹣西门子﹣﹣内燃机

 

查看答案

马克思在《美国内战》中说,“南北之间的矛盾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焦点是(   )

A. 国内市场问题    B. 劳动力问题    C. 生产原料问题    D. 黑奴制存废问题

 

查看答案

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华盛顿、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其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是(   )

A. 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 都推翻了殖民统治

C. 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D. 都赢得了民族独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