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范文澜在《中国史纲要》中写道:“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奴役的起...

范文澜在《中国史纲要》中写道:“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奴役的起点。中国……从此发生了根本变化。”这里的“根本变化”主要是指( )

A. 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漩涡    B.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 【解析】 试题本题考察中英鸦片战争的史实,鸦片战争是中英之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这次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了变化,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有原来主权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步入近代,因此本题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甲午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查看答案

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浑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应是( )

A. 琦善    B. 郑成功    C. 林则徐    D. 关天培

 

查看答案

“领略迷人的西域风情,聆听沙的呼吸,触摸历史的脉搏——追寻丝路”这是某旅行社刊登的广告。现有顾客上门咨询,请你当一名历史导游,依据下图及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莫高窟壁画

(1)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上图所示壁画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二)  地图博物馆

(2)他从__①__(城市名)出发,穿过(河西走廊),最终到达(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这在古代称为__②__,最远可到达__③__

(材料三)  史书地方志

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七上历史教材

(3)材料三认为“丝路”的长期维持主要得益于西汉政府设立的什么机构对西域的有效管辖?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4)结合材料二谈谈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阅读材料一,请回答:李白诗中所述的是秦王的什么贡献?

(2)根据图例指出: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在政治上创立了什么重要的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他又创新了什么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3)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后,对儒家思想的地位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材料三)  三国鼎立形势图

(4)材料三中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请根据《三国鼎立形势图》正确填写三国的名称及建立者。

 

查看答案

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2018年是十九大后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发展举世瞩目证明: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工具)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商君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史记·商君列传》

(2)材料二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二指出在“商君”变法的措施中,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哪一项?

(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3)材料三中的“魏主”指的是谁?他为“断诸北语,一从正音”采取了什么措施?除此以外,“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改革创新的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