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适应自然)

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

材料二: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古代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分别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影响两处房屋结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利用自然)

材料三:自古以来,人类通常是逐水草而居,时至今日,大量人口集居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3)材料三中在远古时期采用疏导方式成功治水的英雄人物是谁?战国时期和谐利用水资源的典范工程是什么?这一工程对当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感悟自然)

材料四:“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4)材料四中渗透了孟子利用什么思想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改造自然)

材料五:

(5)结合材料五,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1)由穴居山洞到盖房定居。 (2)地理气候(自然环境)因素。 (3)禹;都江堰;成都平原成为一片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4)顺应自然。仁政。 (5)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的信息,和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人们的居住条件由穴居山洞到盖房定居,这是因为出现了原始农耕。 (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地理气候、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两处房屋结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 (3)结合所学可知,尧舜时期,洪水泛滥,禹不畏艰险,一心为民,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从此百姓安居乐业;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一片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4)依据材料四“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段材料渗透了孟子利用顺应自然的思想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核心思想是仁。 (5)结合材料五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 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 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查看答案

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 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 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查看答案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 统一文字    B. 焚书坑儒    C. 独尊儒术    D. 修筑长城

 

查看答案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愿望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气”。此建议

①主张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②使太学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

③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

④使土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发生在公元前206~202年的楚汉之争,时间上可表述为

A. 公元前3世纪初

B. 公元前3世纪末

C. 公元前2世纪初

D. 公元前2世纪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