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某校历史小组以“近代,变化的中国”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 (社会性质的...

某校历史小组以“近代,变化的中国”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

(社会性质的变化)

材料一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摘自八年级上册教材

(1)材料一的内容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它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怎样的变化?条约中的哪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社会习俗的变化)

材料二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是改称“先生”“同志”,男子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摘自人教版高中教材

(2)材料二反映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中的青年认为“中国革命成功了”,但也有人认为“中国革命失败了”,请你发表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思想观念的变化)

材料三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运动。”

——摘自八年级上册教材

(4)请举出“先进的知识分子”中的两例?这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1)《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2)变化:民主、平等意识增强. (3)观点: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成功”的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失败”的理由: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观点,理由答任意一点) (4)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任意2个;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出自《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其条约中的“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根据材料二“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是改称“先生”“同志”,男子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材料反映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自由平等的意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成功”的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1)你认为材料中所说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分别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有何影响?

(2)文中所说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请列举两例。

(3)你认为“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个历史没有年代……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但实际上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材料出自

A. 《新青年》

B. 《狂人日记》

C. 《文学改良刍议》

D. 《文学革命论》

 

查看答案

徐中约说:“《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作者认为这些杂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A. 批判继承

B. 完全否定

C. 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D.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查看答案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军阀群龙无首    B. 中国的社会性质    C. 护国运动失败    D. 列强分而治之的政策

 

查看答案

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下列答案中“一次革命”与“二次革命”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没有“一次革命”就没有“二次革命”

B. “二次革命”与“一次革命”没有任何关系

C. “二次革命”是“一次革命”的继续

D. “一次革命”和“二次革命”都是为了民主共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